八年級下冊語文《馬說》教案【五篇】(一)

思而思學網(wǎng)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說說有關(guān)“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說》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罢f”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并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zhí)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jié)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并且領(lǐng)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yè)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guān)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zhì)疑

1、千里馬指什么?伯樂又指什么?

“千里馬”比喻人才!安畼贰北扔髂馨l(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fā)現(xiàn),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后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xiàn)。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fā)現(xiàn)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xiàn),被人發(fā)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么,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fā)現(xiàn),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fā)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jié)全文

本文運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本》練習。

3、閱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后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以?之。驥于是?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為什么“?而噴,仰而鳴,聲達于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xiàn)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把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后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學預備

1.布置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也可以利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2.學生查找有關(guān)馬的成語,并作解釋。

3.教師預備一個關(guān)于千里馬的故事,有關(guān)“伯樂相馬”“知己”等詞的來歷。

設計思路

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練習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進一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guān)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guān)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有進一步的熟悉。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留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熟悉?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熟悉。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lǐng)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lǐng)。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nèi)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潔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熟悉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nèi)容?

3.假如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jié)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

2.背誦課文。

篇三

教育目標:

(一)知識儲備點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yǎng)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三)情感體驗點

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四)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體會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難點: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

疑點:如何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教讀課。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訴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guān)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fā)出來的,卻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觀看“萬馬奔騰”的音像視頻資料。

師:馬是一種吉祥、神圣的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學屬馬?請站起來。請每一個人說一個有關(guān)馬的成語再坐下。

生:一馬當先(師:好!果真如此,說完請直接坐下)、馬不停蹄、快馬加鞭、金戈鐵馬(師:好,戰(zhàn)場建功、巾幗英雄)、放馬南山(仗打完了,放馬南山,我們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馬首是瞻、馬革裹尸、五馬分尸、萬馬奔騰、千軍萬馬、龍馬精神、青梅竹馬(師:好,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富有表現(xiàn)力)、馬馬虎虎、走馬觀花、人仰馬翻、馬失前蹄、人強馬壯、害群之馬、單槍匹馬、犬馬之勞、一馬平川、心猿意馬、招兵買馬、懸崖勒馬、塞翁失馬、指鹿為馬。

師總結(jié):同學們積極踴躍、爭先恐后,這很好,就應該一馬當先,有龍馬精神。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駢( pian)死于槽櫪(cao li)之間 才美不外見(xian) 食(si)之不能盡其材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即使)(一起)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

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飼養(yǎng))(吃)

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況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鞭子)

(3)重點句子翻譯

①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馬,之,定語前置的標志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與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不識千里馬吧!

(三)課文朗讀

《馬說》寫于韓愈初登仕途之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謂“不平則鳴”!

課文要讀出這種情感,請齊讀。齊讀后老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停頓、情感。舉例:

①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找學生朗讀第一段,老師范讀,讀出痛惜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②請同學讀第二段,注意: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師范讀,讀出憤慨之情,然后學生齊讀。

③請同學讀第三段,注意: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范讀,然后學生齊讀全文。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