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學的學術論文【薦讀】

思而思學網(wǎng)

 關于心理學的學術論文一

隨著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提升教學效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當前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方面,口語交際依然是中職語文教育的短板。要想增強口語交際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借鑒和運用其他學科中最新的理論成果,吸收心理學、傳播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為其所用。本文探索通過應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方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增強口語交際的實效性。

一、積極心理學內(nèi)涵及意義

21 世紀初,美國著名大學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聯(lián)名在聞名世界的心理學雜志《美國心理學家》2000年第55卷第1期上共同發(fā)表了《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正式拉開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潮。當前,積極心理學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的理念正為越來越多的領域所運用。

中職生正處于 15-18 歲年齡段,心理學上稱為的“斷乳期”。在這個時期里,他們往往消極心理素質較多,積極心理素質減少,也是他們產(chǎn)生心理困惑最多的時期。大多數(shù)的中職生是因為中考成績差而進入中職學校,他們是基礎教育中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fā)易發(fā)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而積極心理學倡導學生積極的自主發(fā)展,提倡對個體的問題作出積極的解讀,并使個體能從中獲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由此看來,這樣的教育理念正是中職教育教學要取得實效所不可或缺的。

對于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來說,說話是一個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的過程,會話中雙方的心理處于互動互變狀態(tài)。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懂得克服心理障礙,掌握心理溝通的方法,是口語交際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筆者認為,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用積極的理念去開展口語交際教學,促進學生客觀正面地認識自我,轉變消極的口語學習觀念,提升學生對口語交際學習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中職生口語交際學習的心理問題及成因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心理體驗,源于自我評價過低,在心理學上也叫自我否定。常表現(xiàn)在對自己擁有的學識、綜合能力和已有的道德等因素評價過低,少有刺激便顯示出心理脆弱的一面。而口語交際中典型的心理障礙就是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由于自卑心理的影響,在口語交際課堂上,他們常常出現(xiàn)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肢體語言僵硬、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xiàn)象,有些學生甚至因為重復越多,反而越強化其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多數(shù)中職生不但深陷學習困境,而且要忍受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往往表現(xiàn)為 “不能正確自我評價”而導致膽怯、自卑心理;其二,筆者所教的中職生大多來自桂東南農(nóng)村的粵、客家等方言區(qū),由于學生日常交談所用的方言與普通話差別較大,普通話學習起來困難重重,需要用普通話進行口語交際活動時就容易產(chǎn)生消極悲觀、自卑的復雜心理。

(二)焦慮心理。學習情緒焦慮心理是中職生在口語交際課中較為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研究表明,在外語課堂上,最能引起學生外語焦慮的任務是口語表達,即口語焦慮,焦慮越高,口語成績越低。顯然,學生的母語口語交際也是如此。為此,在口語交際學習過程中,中職生的焦慮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不安,課堂上講普通話緊張,交談練習時聲音小,甚至磕巴,害怕被人嘲笑,避免與老師的目光接觸”等現(xiàn)象,嚴重時,會出現(xiàn)“卡殼”“蒙圈”等沉默。造成中職生口語交際學習的焦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交際恐懼。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特別是課堂學習活動中,由于與老師、同學的人際信任度不高,造成了被稱為“學困生”的他們挫折心理增多,而自尊水平下降。這種心理長時間存在而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課堂上“惡性循環(huán)”式的焦慮心理。此外,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后,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專業(yè)課學習不順、目標渺茫等情況也是導致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情緒的原因。

(三)厭煩心理。中職生的厭煩心理是口語交際課堂上亟待解決的心理問題。學生的厭煩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沉默、不愿意過多參與任務、課后不主動訓練、說話時缺乏精神氣等現(xiàn)象。學生口語交際課上的厭煩心理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的原因:內(nèi)因方面,中職生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產(chǎn)生了較多的挫折心理,但他們心理復原力又較弱,同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低,對口語的學習尤其興趣不夠,動機不高;外因方面,根據(jù)筆者以往的觀察,中職生很容易對新鮮事物發(fā)生興趣,但課堂上如果仍是呈現(xiàn)出沉悶的口語交際氛圍、陳舊的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學手段、機械的教學評價等情況,那么極容易引起學生的大腦由興奮狀態(tài)轉變?yōu)橐种,從而產(chǎn)生厭煩心理。

(四)畏難情緒。跟普高學生相比,中職生的學習畏難情緒就較為突出,語文課上的口語交際訓練尤其如此。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常常表現(xiàn)為缺乏恒心、畏懼,不愿意參與練習等現(xiàn)象。進入中職學校讀書的學生大都來自農(nóng)村,他們的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都處于方言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10 多年的方言影響,造成他們更習慣用方言進行思維,以及溝通交流。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中職生要面對的是發(fā)音方法和發(fā)音部位糾正的問題。比如,筆者所教的?生由于受方音的影響,容易把“V”發(fā)成“U”,在聽感上則會將“請握緊拳頭”變成“請握緊‘船頭’”。此外,學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極少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也是造成學生口語交際學習過程中畏難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

三、積極心理學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應用

口語交際課是一門實踐很強的學科。所謂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由聽、說雙方共同進行的活動。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三個部分。消極的情感因素是口語交際活動不能很好實施的原因之一。為此,要想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質量,首先應當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入手,根據(jù)學生心理的狀況,在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應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一)采用積極情感體驗法,激發(fā)學習動機。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引入積極情感體驗法教育學生,讓他們能夠自己調(diào)整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增強自尊心、自信心,激發(fā)學習動機。

1.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觀。首先,以積極心理為指導的口語交際教學應用積極的理念,促進中職生正確評價自我,信任自我。引導學生用積極、發(fā)展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引導學生學會對事物進行積極歸因,從而幫助學生修復學習口語的自信心。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動機跟其他學校學生不同,因為他們面臨的是就業(yè),學習動機與未來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為此,應該從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未來的目標等方面積極引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比如,在首次口語課上,面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護理專業(yè)學生,筆者會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介紹往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事跡,結合國家對中職“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來引導學生。其次,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實用動機”。在口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普通話的意義,認識到學好口語是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要求與未來社會法發(fā)展的需要。比如,筆者對護理專業(yè)學生就是重點從護患溝通的必要性來引導的。通過引導,學生才會真正理解自己所擔負的責任,才能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進行口語交際學習。

2.將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學中。心理學的研究證明,新奇的事物能夠極大地引發(fā)人們的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人們的行動常?梢允盏礁玫某尚。在口語交際課堂上,引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是重中之重。為此,口語課堂上出現(xiàn)的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新技術、新形式、新手段能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引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提高他們口語交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口語交際課上,筆者經(jīng)常借助手機實現(xiàn)翻轉課堂,播放口語交際相關微課,借助多媒體實現(xiàn)營造虛擬交際情境,有效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實踐證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創(chuàng)設真實可感的口語交際情境。與我們母語的口語交際教學相比,國外口語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活動教學,即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采用信息技術自拍的錄像、影視片段等會強烈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想說、樂說。例如,在口語交際課“勸說”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在護理實驗室拍攝《勸說的基本原則》,讓學生很快理解勸說的基本原則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國家在中職學校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中職學校的實驗室條件已得到極大的改善,給口語交際課創(chuàng)設真實的口語交際情境提供了保障。比如,上護理專業(yè)的口語交際課“即席發(fā)言”時,筆者把學生帶到護理實驗室進行角色模擬訓練,讓學生感覺到交際環(huán)境的真實性,口語交際訓練中凸顯醫(yī)學專業(yè)的職業(yè)環(huán)境讓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交際狀態(tài),激發(fā)了學習動機。

(二)運用積極心理輔導法,緩解課堂焦慮。較之一般心理輔導法,積極心理輔導法往往著重關注來訪者潛在的能量與積極品質在環(huán)節(jié)其心理障礙或行為中的積極作用,具體途徑如下:

1.營造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最愿意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展示自我。良好的人際互動不但能夠使個體體驗到持久的積極情緒,同時也能幫助其有效應對消極狀態(tài)。比如,在口語訓練課上,老師切記不要學生一出現(xiàn)問題,就立即打斷和糾錯,這會讓學生的訓練挫敗感增強,對口語交際失去信心,課堂焦慮、畏難心理就會不減反增。相反,創(chuàng)建民主、自由的口語交際空間能讓學生情緒舒緩。比如,在“介紹”一課中,將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為一體的“游戲”引入課堂中,讓課堂呈現(xiàn)出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互助的口語交流的愉快氛圍,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快樂課堂?傊,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出輕松、和諧的良好氛圍,努力提高學生開口交談的興趣,緩和或降低學生的口語焦慮情緒,口語交際教學的質量才能有進一步的提高。

2.模仿訓練。對于中職生來說,模仿能力強是他們身上的一個閃光點。為此,通過模仿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緩解課堂焦慮。比如,筆者在“普通話朗讀”這一節(jié)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模仿訓練,將“Z、C、S與ZH、CH、SH的對比練習”做成微課,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將《交談:密閉式靜脈輸液的對話》直接發(fā)送到學生手機上,供學生模仿訓練。結果,學生語音能力自我感增強,自信心提高,口語焦慮水平明顯降低。

(三)借鑒積極組織系統(tǒng)法,化解厭學情緒。積極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長、成熟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和組織系統(tǒng)中進行的,這樣的組織系統(tǒng)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積極情感、積極品質?谡Z交際課可借鑒這種方法。

1.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學應進行科學嚴謹?shù)囊?guī)劃,做到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遵循中職生的認知規(guī)律,逐漸提高口語練習的難度,化解厭學、排斥情緒。比如,對于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語境的安排上,首先,應是設置“傾聽”(下轉第139頁)(上接第78頁)為主要任務的語境;其次,選擇中職生喜歡的話題語境,讓學生主動開口說話;再次,播放跟護理有關的經(jīng)典口語交際情境;最后,設定目標情境,讓學生為了達成某個護理目標而積極交流,戒忌一開始就安排比較難的、不易聽懂得對話,而是要根據(jù)學生所掌握的醫(yī)學知識來定。在學習內(nèi)容的安排上,從導診接待會話開始,再慢慢深入護患溝通的日常用語,最后才是到“面對病人時,如何具備主動關懷病人所采取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等內(nèi)容。這種循序漸進的口語交際訓練方法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厭煩情緒。

2.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應構建以具有激勵功能的形成性評價為主,自評、組評和教師評價等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學生口語交際的成長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具體做法是:在口語訓練課前,教師指導學生每4人作為一個小組,在小組內(nèi)由組長組織大家進行學習和互相評價;建立由課代表和部分組長組成的班級評價小組,負責在角色扮演訓練中對4人小組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教師則注意巡視,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及時地表揚學生。這樣的評價,既可以緩解學生的拘束和焦慮情緒,更能化解學生的排斥、厭學情緒。

總之,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中職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如何更好地將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口語交際教學中,達到“塑造中職學生樂觀自信、善于溝通的積極品質,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yè)觀,健全人格,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標,還要教師們繼續(xù)努力。

關于心理學的學術論文二

一、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的著作類研究

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的著作類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分別為:以“科學心理學”為題名的專著,以“(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為主題的著作,以“科學意象”為題名的研究,以及若干包含在“科學學”編著下的文字。

(一)以“科學心理學”為題名的專著

30余年來,國內(nèi)以“科學心理學”為題名的專著只有兩本,且均為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的王極盛先生所著,分別為《科學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和《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在《科學心理學》一書中,王極盛將科學心理學分為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科學管理心理學、科技人才心理學和科學社會心理學四個方面[4]。在書中,王極盛從七個方面對科學心理學進行了探討,即智力因素與科學創(chuàng)造;非智力因素與科學創(chuàng)造;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的特點、要求、類型與方法;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靈感、夢境與機遇;科學創(chuàng)造的群體心理;科技人才的心理問題;科學技術體制改革中的心理問題!犊茖W創(chuàng)造心理學》一書則是王極盛采用心理自我評定與心理調(diào)查等方法,對我國700多名科技工作者進行的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與科學管理心理學的定量研究。全書共三大部分,即我國科技工作者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研究;科技創(chuàng)造心理的定量研究;科技管理心理學的定量研究。該書最后一章還強調(diào)了維護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以“(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為主題的研究

目前,國內(nèi)“創(chuàng)造心理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心理”類的書籍數(shù)量極多。這些著作充斥于書店、圖書館及網(wǎng)上書店,非短時間所能鑒別清楚。只能說,國內(nèi)有許多與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有關的書籍,但這些書籍是否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心理學研究,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此基礎上展開實際的調(diào)查研究及切實的調(diào)查訪談,所有這些都非筆者所能妄斷,還需有興趣的同仁細細地琢磨品定。但也不可否認,在此領域中確有一些典型的研究①:如周義澄著的《科學創(chuàng)造與直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章士嶸著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邏輯》(人民出版社,1986)。

(三)以“科學意象”為主題的研究

國內(nèi)以“科學意象”為主題的著作到目前為止只有一部,即李繼宏等所著的《科學意象》(科學出版社,2007)一書。該書主要探討了如下問題:科學意象的概念、科學意象方式及相關案例、科學意象與科學進步的關系、科學意象的心理機制分析、科學發(fā)現(xiàn)的案例分析、科學意象的培養(yǎng)。作者從心理意象的角度分析了科學靈感及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在作者看來,“一切科學思維,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科學思維都是通過科學意象進行的,科學意象是連接科學思維和感覺的中間媒介!保5]

(四)“科學學”編著中包含的“科學心理學”

國內(nèi)學者對“科學心理學”的論述,還散見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一些《科學學》編著之中,具體有:(1)關西普、季于林、陳士俊、王樹恩四位主編的《科學學綱要:理論科學學基礎》(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18?127頁),該書第三章第六節(jié)名為“科學家成長、發(fā)展的主觀因素”,從七個方面論述了心理因素對科學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2)田夫、王興成主編的《科學學教程》(科學出版社,1983:307?332頁),該書第十三章名為“科學創(chuàng)造的心理學問題”。(3)夏禹龍、劉吉、馮之俊、張念椿、孫章五位編著的《科學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3:243?275頁),該書第八章名為“科學與心理”。(4)徐紀敏著的《科學學綱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62?424頁),該書第七章名為“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5)楊連生編著的《科學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該書第六部分以15頁篇幅論述了“科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此外,這個時期許立言、張碧輝、鄭羨琦編著的《科學學概論》(情報科學雜志社,1981)和金良浚編著的《科學學簡明教程》(科學出版社,1983)也對科學心理學有所涉及。這些教材對于科學心理學的關注主要放在:科學創(chuàng)造過程的心理規(guī)律與特點,科學工作者的智力及個性心理特點,科學工作的集團心理特點,科學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的心理學原則等方面。

二、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的論文類研究

(一)“科學心理學”類的論文研究

通過中國知網(wǎng),以“篇名:科學心理學”的“精確”方式查找(時間段為1979?2014.8),共檢索出期刊論文63篇。經(jīng)過逐一排查,最終確定與主題實際相關的論文只有10篇。其中4篇書評,3篇論文,2篇譯文,1篇碩士論文。其中,4篇書評是對王極盛先生《科學心理學》與《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兩書的評論,這里不再贅述。3篇論文為:(1)朱導之《科學心理學》,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3年第1期。(2)王極盛《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的幾個問題》,載《科學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3)王極盛《科學心理學的計量研究》,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4年第9期。這3篇論文主要探討了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內(nèi)容和方法,探討了科學創(chuàng)造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相關心理規(guī)律特點的關系。兩篇譯文分別為:(1)[美]RD特溫內(nèi)、ME多爾蒂、CR邁納特《科學心理學和科學研究的關系》,載《世界哲學》,1985年第3期第50?53頁。該文是由彥冰摘譯三位作者主編的《論科學思維》(1981)一書的導論。文章分別從科學心理學與科學哲學的關系、科學心理學與科學史的關系、科學心理學與科學社會學的關系、科學心理學當時的研究狀況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2)[蘇]T維諾格拉多娃《科學心理學對科學學的貢獻》,載《國外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第35?36頁。該文由亦路翻譯。

文章通過科學心理學與科學哲學、科學史及科學社會學的脈絡關系的梳理,說明科學心理學所具有的意義。一篇碩士論文為山東大學科學哲學專業(yè)2013屆的畢業(yè)生寇瑜所作,題目為《科學心理學:科學哲學的新方向》(指導教師:王華平副教授)。該文可謂是當前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最新體現(xiàn),也是當前對“科學心理學”論述最為專業(yè)的一文。論文在梳理已有科學論述的規(guī)范進路、歷史進路、社會學進路的基礎上,從科學認知史與社會科學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科學心理學作為科學哲學新方向的可能路徑與價值。同時,從該文中看到,國內(nèi)已有學者開始專注于“科學心理學”研究,寇瑜的導師王華平已有書稿成稿???《從科學的社會研究到心理研究》待出版[3]。此外,另有4篇非期刊論文也是對科學心理學的專門探討:(1)王極盛《談科學心理學》,《科學技術管理》,世界出版社,1980年。(2)王極盛《科學心理學的某些研究》中國心理學會文摘選集,中國心理學會編,1981年。(3)王極盛《科學工作者科學活動的智力基礎》,全國科學學第二次學術會議資料,1980年。(4)王極盛《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靈感》,全國科學學第二次學術會議資料,1980年。

(二)“科學意象”的論文研究

科學意象是近年來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取向。研究者承接美國學者米勒《科學思維中的意象》一書的后續(xù),于20世紀90年代起國內(nèi)即有學者開始了科學意象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主要有期刊論文4篇,碩士論文1篇,博士論文1篇。分別為:(1)李繼宏《科學意象初探》,載《黃石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第1?20頁;(2)李繼宏《科學意象初探》,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年第19卷第2期第18?23頁;(3)趙伶俐《藝術意象審美意象科學意象???創(chuàng)造活動心理圖像異同的理論與實證構想》,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7期第104?110頁;(4)滕瀚、趙伶俐、汪宏《心理學視域中的科學意象研究》,載《科學學研究》,2009年(S2)第285?288頁;(5)郭彥霞《科學意象教學對小學生概念學習影響的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滕瀚《科學意象加工水平對高中生物理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的影響》,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李繼宏的論文主要通過科學意象的案例分析???彭加勒的聽覺意象、愛因斯坦的視覺意象,以及海森堡的數(shù)學調(diào)節(jié)意象進而揭示科學意象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原因。趙伶俐則直接將意象看作是意義與圖像的有機結合體,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可或缺的邏輯基點、加工方法、過程與結果。郭彥霞在論文中指出:概念學習是科學認知的基本過程;在認知過程中“意”和“象”具有共存性;在概念中“意”與“象”具有交融性;概念學習與科學意象的認知加工具有協(xié)同性。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國內(nèi)關于科學意象的研究已經(jīng)起步,目前主要由李繼宏、趙伶俐及與他們具有學緣關系的研究者展開。

三、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特點及困境解析

(一)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特點

通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科學心理學的發(fā)展還很不足。在橫向比較意義上,它遠不如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倫理學等臨近學科。在縱向意義上,30余年來尚未取得根本性的進步。以10年為一個時段進行劃分,我國的科學心理學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呈現(xiàn)出平緩斜坡狀的“U”字形。相對而言,20世紀80年代國內(nèi)科學心理學的著作、論文成果較多;而90年代,科學心理學則呈現(xiàn)為低谷狀態(tài):既沒有著作出版,論文數(shù)量也極少。2000年以后,無論是科學意象研究,還是王華平、寇瑜等對“科學心理學”的專門理論探討都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而趙萬里等撰寫的《范式轉換期科學家的認知失調(diào)及其平衡策略》(《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年第1期)一文,則代表著中國“科學心理學”自主性探索的一種嘗試。就不同時段的研究者構成而言。20世紀80年代只有王極盛先生(心理學者)出版了兩本專著,撰寫了至少6篇科學心理學論文。周義澄、章士嶸先生則主要為自然辯證法的專業(yè)背景。至于其他《科學學》編著者,也多非專業(yè)心理學學者。20世紀90年代,科學心理學淹沒在學術大潮中,很少聽到它的聲音。只有亦路翻譯了《科學心理學對科學學的貢獻》一文(1991);此外就是作為大學物理學教師李繼宏撰寫的兩篇同樣題為“科學意象初探”的論文。2000年以后,除李繼宏等出版了《科學意象》一書(2007)外。趙伶俐及其學生滕瀚、汪宏、郭彥霞為西南大學心理學專業(yè)的教授及博士、碩士。其他人如趙萬里教授則為科學社會學專家;王華平、寇瑜等則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的研究者。

總之,三十余年來科學心理學在我國并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也未能成為一門正式學科。無論是研究成果、研究隊伍還是對外界的影響度方面都很小。早期從事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學、科學管理與自然辯證法專業(yè)的研究者,近年來則多是一些心理學、科技哲學、科學社會學專業(yè)的學人。在研究主題方面,早期研究者多圍繞科學創(chuàng)造心理而展開,附帶性地介紹科研管理心理與科學集體心理方面的研究。值得說明的是,2013年發(fā)表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第1期的《范式轉換期科學家的認知失調(diào)及其平衡策略》一文,代表了國內(nèi)學人進行科學心理學自主性研究的一種探索,是對科學社會心理學的一種自覺嘗試。同是這一年,寇瑜的碩士論文《科學心理學:科學哲學的新方向》的完成,其導師王華平有關科學心理學書稿的完成,都是我國科學心理學研究開始興起的絲絲跡象。當然,這只能說明科學心理學在我國才開始萌芽、生長。至于它能否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還有賴于國內(nèi)其他相關學者的加入,依賴于國內(nèi)學界的認同與支持。

(二)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困境的原因解析

從上可見,我國科學心理學的發(fā)展還存在明顯的局限與不足。在筆者看來,導致此種困境與不足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本身的困難與復雜性。具體又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研究對象本身的復雜性。由于個體意識一直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tài),是一種“意識流”(詹姆斯語),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內(nèi)隱發(fā)生的。即使科學家對自己本人的意識都很難做客觀的記錄,而對于想要研究科學家心理的人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科學家的心理一直處于黑箱或灰箱的狀態(tài)。二是就研究所需的專業(yè)背景而言。從事科學心理學研究,需要同時具備自然科學與心理學的專業(yè)背景,需要同時具備自然辯證法與心理學的專業(yè)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地致力于此。然而當前國內(nèi)的真實狀況是,真正具備此種條件并準備致力于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學人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更是難以產(chǎn)生高水平、具備醇厚價值的研究成果來。

第二,學術研究的本土性缺失。這乃是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不足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多是從西方引進的,科學心理學亦是如此。由于科學心理學在國外諸多“科學”研究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未能成為一門顯學,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心理學都沒有產(chǎn)生系統(tǒng)的研究成果,亦缺乏廣泛持久的學術影響。而國內(nèi)學者對西方學科的研究主要靠譯介西方著述,多采取介紹、評論、解讀的方式進行,缺乏本土化的持續(xù)努力。因此,“源頭”的枯窘,自然導致“河流”的難以豐沛。20世紀80年代雖有王極盛先生對科學心理學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努力,但是卻缺乏后來者的接續(xù)支撐?茖W心理學研究在我國依然缺乏它自己的本根。

第三,我國的科學心理學尚未形成研究共同體。就當前我國元科學研究學術隊伍的發(fā)展狀況而言,已有專門的科學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倫理學等研究群體,也有總名為STS(“科學、技術與社會”或“科學技術學”)的研究建制與研究活動。這些都穩(wěn)健地支撐著科學史、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倫理學、STS的學術發(fā)展與知識累積。然而,國內(nèi)對科學心理學進行專門、持續(xù)研究與關注的人還很少。元科學研究者關心更多的是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倫理學、科學社會學?茖W心理學研究始終處于少有人問津的地位。因為沒有學術研究共同體,沒有“無形學院”(戴安娜克蘭語)的支持,自然很難支撐起科學心理學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的局面。從20世紀80年代科學心理學在我國的萌生、興起,到90年代科學心理學的近乎銷聲匿跡,再到21世紀頭10年科學心理學在我國的緩慢發(fā)展,最后到2013年以來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一絲新氣象,構成了30年來我國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完整歷程?傮w而言,我國的科學心理學發(fā)展還很不足。造成此種境況的原因包括:研究對象及研究所需專業(yè)背景的復雜性,缺乏持續(xù)的本土性研究努力,尚未形成研究共同體。而我國的科學心理學要想真正得到發(fā)展,就必須在自主性探索方面做持續(xù)不懈的努力,同時還需真正有志于此的研究者的加入與支持。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