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親
客家傳統(tǒng)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秲x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采用雁!本褪钦f,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后,送禮又采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后來竟發(fā)展到了30余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征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tǒng)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托,憑三寸不爛之舌通女家。因客家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客家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图覀鹘y(tǒng)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yè)的和非職業(yè)的兩種,職業(yè)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夸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yōu)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丑惡形象。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于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tǒng)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蕩蕩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客家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shù)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shù)種餅全部備齊的并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fā)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客家傳統(tǒng)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柜、梳妝臺、皮箱、八仙臺等家具,F(xiàn)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图绎L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于傳統(tǒng)“六禮”中的“納征”!秲x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币簿褪钦f,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huán),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后,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傲Y”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客家俗卻是在報日之后,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按蠖Y”過后,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客家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tǒng)“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F(xiàn)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huán)節(jié),時間持續(xù)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图业牧晳T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huán)節(jié),至于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xù)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客家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柜、梳妝臺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柜鏡不能向床。客家�八字校?滌胝昭??澹??昭?迪虼玻?勻皇遣患??摹6?瞧譚恐?艘�“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guī)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tǒng)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客家傳統(tǒng)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繡“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后,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客家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客家傳統(tǒng)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tǒng)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叭龉榷埂背霈F(xiàn)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tǒng)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客家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并不普遍,而客家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后腦地方。這一風俗,客家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么功勞來謝爺!笨磥恚履锸穷H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后,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準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后,來日就給夫家?guī)怼巴稹。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云,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客家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臟”,這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舊觀念。因此,客家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客家民間稱其為“抹藥”,是客家穿統(tǒng)“去煨(諱)的專用藥,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藥。
6、捧蠟燭:“捧蠟燭”為客家傳統(tǒng)婚嫁迎親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歸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蠟燭至洞房安放。此俗客家最為講究,民謠亦唱云:“捧蠟燭,捧到新娘房間篤(盡頭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卑戳晳T的做法,要首選童男一人(一般為族中親戚中兄弟多者),隨迎親隊伍接新娘(此時已捧好蠟燭),接歸或直接將蠟燭捧至洞房內安放。此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為引子,為新娘佳人點燃香火,便引來子孫滿堂。
7、迎親鼓樂:客家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一般都鼓樂不停,光緒《客家府志》所記的“鼓樂迎親”即是。蘇東坡寓惠時曾稱:客家“鐘鼓不分哀樂事”,看來客家傳統(tǒng)的迎親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图一槭碌墓臉贩Q“鑼鼓柜”,以鑼鼓、镲、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隨迎親隊伍來回吹奏,渲染了喜慶氣氛。光緒《客家府志》說客家的民間婚禮“鼓樂竟日”,亦即民間所稱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錢人家婚事鼓樂,實際上是“二日鼓”、“三日鼓”。舊時,客家有專門的鼓樂店,有職業(yè)鼓樂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銀錢便可雇專門的鼓樂班子,因而舊時婚禮請鼓樂班子捧場是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