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為什么吃餃子習(xí)俗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立冬吃餃子 健康有講究

立冬一到,北方的朋友們都吃起了熱乎乎的餃子,這是為啥? 24節(jié)氣之立冬習(xí)俗就是吃餃子嗎?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聽說過這句古老的諺語,南方朋友可能對此有些迷惑。其實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沒錯,就是耳朵。據(jù)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jù)稱叫“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xiāng)。正好趕上立冬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總結(jié)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shù)卮盍艘粋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立冬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xiāng)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 或“燙面餃”。

由此,這立冬吃餃子的習(xí)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y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guān)懷了。

二:立冬吃餃子??交子之時

上面那個來源,我們一說,相信您就會明白?蛇@“交子之時”是什么意思哪?其實啊,這個說法意思更簡單。“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么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jié),所以, “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專家還表示,立冬吃餃子講究餡料的選擇,別看餃子從外表看都一致,但不同的餡料食用功效不盡相同。

據(jù)了解,胡蘿卜、羊肉、洋蔥、牛肉等都是立冬水餃餡料的好選擇。胡蘿卜性溫,可調(diào)補中焦和腸胃等,而羊肉補氣養(yǎng)血,溫中暖腎,非常適合氣血虛、胃寒的人。冬季,一些女性容易出現(xiàn)手腳冰涼的情況,這與腸胃功能差有一定關(guān)系。而洋蔥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潤腸、利尿、發(fā)汗。牛肉性溫,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如果出現(xiàn)手腳冰涼、腸胃功能不好等現(xiàn)象,這種餃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