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觀后感1500字【全文】

思而思學網(wǎng)

 第一篇

1919年,中國陰霾的天空突然紅了半邊。那是屈辱激怒了中國人民,激怒了一頭東方雄獅。愛國熱情以及民族的憤慨點燃了半邊天空。熊熊烈火中,巴黎和會上的顧維鈞,先進的愛國青年肖克儉,以及千千萬萬個愛國學生、工人都憤怒了。

弱國無外交。和會上,作為戰(zhàn)勝國的中國卻無法獲得平等的待遇。顧維鈞--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他站起來慷慨陳詞,駁斥列強的傲慢無禮。然而時代的英雄卻不能扭轉(zhuǎn)時代,中國在付出幾十萬勞工的辛勤后,還是沒能收獲一點光榮,成了列強分割蛋糕的犧牲品。他們虛偽的嘴臉在和會上暴露無疑。他們企圖將這已千瘡百孔的東方古國再次撕得粉碎,而完全不顧那四千萬中華兒女悲涼的抽泣聲。這,是一個民族應該永遠銘記的悲哀。

繼而,中國開始反抗了。先是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站了出來,大聲斥責西方列強的強盜行徑,他大聲的說道:“中國不能沒有山東,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本o接著,又一個剪掉辮子的中國人肖克儉,帶領(lǐng)著一群愛國青年,勇敢的站在巴黎的街頭,迎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潮,迎著列強的霸氣,激昂的演說著。在走投無路時,他毅然的決定用自己的死亡來警示中國人民,用一個中國的血淋淋的愛國熱情震撼那些自恃強大的列強們。凡爾賽宮前的熊熊大火燃燒了一個愛國熱血青年的軀體,更燃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國內(nèi),學生在新生的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的帶領(lǐng)下開始了反帝愛國運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走上了街頭。緊接著,無產(chǎn)階級的工人們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穿越90多年的時空,我也憤怒了!影片真實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在我胸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我恨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否則,我將也是街頭舉著旗幟振臂高呼的愛國學生,甚至是一名肖克儉一樣的愛國青年,也愿用血的犧牲來表明自己的憤怒,自己的愛國熱情。

當顧維鈞站在發(fā)言席上激動地說出“這樣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誰能接受?”當他起身帶著中國人的驕傲和自尊毅然離開,中國在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勇敢地向列強說不,中國人昂起了頭。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強音。一聲深自肺腑的的吶喊爆破了整個天空。隨后,黑暗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落下了帷幕,新的光明新的舞臺展示在世人面前。

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恥辱,然后繼往開來,勇往直前。

第二篇

一九一九,中國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的分界線。

一九一九,中國人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向了絕望的邊緣,也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出了抗議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難的一九一九;恥辱的一九一九;振奮人心的一九一九。因為中國最廣大的青年走向了抗爭奮斗的道路,不論工人學生,不論貧窮富貴,不論民族地域,于是五?四成為他們不朽的豐碑。

當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將自己燃燒的那一瞬,那是憤怒的火焰;那是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更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為一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quán),德國占領(lǐng)的山東半島在巴黎和會上劃分給了日本,中國的主權(quán)變成了列強的盤中餐,成為他們相互交易的砝碼,贈送的禮物,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人的憤怒。這一切只源于兩個字:貧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國內(nèi)憂外患的災難時期,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各地擁兵自重相互爭戰(zhàn),國外則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他們正在中國掠奪交通權(quán),經(jīng)濟財政權(quán),進而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lǐng)土主權(quán)要求,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在經(jīng)濟、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上遠遠落后于西方大國。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恥辱的歷史使我們悲憤,恥辱的歷史更應該使我們銘記責任、吸取教訓。

眼前依然難以忘懷的是他在烈火中的視死如歸,他堅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訴世界:中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終有一天會洗刷今天的恥辱,沉睡的東亞之獅一定會站起來;秀遍g,淚水已經(jīng)充滿了我的眼眶,一個人可以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樣的一股力量,怎樣的一份堅毅使他遠離故土,使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富足面前他選擇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選擇了冒險,在一己之愛面前他選擇了祖國之愛,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氣魄,只因為他心中裝著祖國。

今天,世界正處于總體和平的大環(huán)境之下,但是各國之間的競爭并沒有因此而減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領(lǐng)域,展開著更為激烈的斗爭。經(jīng)濟侵略、文化侵略也帶給了我們新的威脅。而我們是青年的一代,先輩的努力使我們有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我們應該無愧于我們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應該使我們喪失斗志和迷失最起碼的信仰。

畫家之責在于盡顯自然之美,歌者之責在于譜寫生命之音,青年之責在于壯祖國之強大。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過,也許肖克儉的尸體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許他的尸骨正滋潤著一株幼苗,也許正如這株幼苗一樣,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帶動著新的一代人。

還記的他留給自己妻子的那句話“梅,回祖國去吧,那里正在燃燒!”我們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們的脊梁,抬起頭,將這樣的精神傳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里正需要我們,那里正期待著我們的燃燒。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邃,充滿愛國主義思緒。影片以沉重的筆鋒,撥開歷史塵封,重現(xiàn)了1919年風云激蕩的巴黎和會。當時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沒能收回權(quán)益,反而蒙受屈辱。中國外交官顧維鈞,憑著愛國良知和外交才能,頂住壓力,堅持公理,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面對列強,公然說不,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表現(xiàn)這段歷史的鴻篇巨制,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88年過去了,憶昔思念,中國人雖歷經(jīng)戰(zhàn)亂、飽受苦難,但始終堅持公理,自強不息。我們堅信:公理必勝。

巴黎和會的行徑,自然激起中國人民維護公理、愛國反霸的高度熱情。影片《我的1919》著力渲染甚至張揚的正是包括顧維鈞在內(nèi)的所有中國愛國志士的這股激情。不過影片的精到之處,不是煽情式的強烈宣泄一種樸素甚至狹隘的民族情緒,而是冷靜地站在公理高度,運用藝術(shù)刻刀,看共性更看個性地勾勒出不同中國人愛國行為的不同軌跡,從而使情節(jié)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鮮活。

顧維鈞是位外交官,特定的身份,確定了他的愛國熱忱和機智才華必然要通過外交途徑才能充分體現(xiàn)和抒發(fā)。他見識廣、閱歷多、站得高、看得準,視野開闊、焦點集中。所以在外交斗爭中才能有理有節(jié)、不卑不亢,堅持正義立場,又不失外交風度。影片中精彩的一筆,是那場在和會辯論會上的慷慨陳詞。他先以日本代表失落的一塊懷表為契機,對日本代表欲擒故縱,引蛇出洞。待日本代表發(fā)怒上套,然后根據(jù)事實真相,據(jù)理痛斥,后發(fā)制人。引得會場一片掌聲,使日本代表尷尬萬狀。影片這種頗具匠心的藝術(shù)手法,不禁令人吐氣揚眉,拍手稱快。且不論懷表細節(jié)是否屬實,但這篇演說卻非虛構(gòu)。根據(jù)史料記載,1919年1月28日,顧維鈞在辯論會上即席發(fā)表的影響全世界的闡述中國立場的演說,被譽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次經(jīng)典的發(fā)言載入中國外交史冊”。而他頂住列強和本國政府的壓力,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則被歷史學家譽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畫下最光輝的句號”。毛澤東同志生前曾說:“我很敬佩顧維鈞先生的外交才華和為人!

當然,影片中表現(xiàn)愛國主義最宏偉、最鮮明的抗爭軌跡,還是當時國內(nèi)外千千萬萬憤怒、呼號的中國群眾。像在巴黎和警察搏斗的中國人;像在北京“五四”運動中游行集會的中國人……因劇情需要,影片雖淡化了他們的形象個性,卻張揚了他們的精神共性。

因為他們的行動軌跡表現(xiàn)了當時的中國人由受壓迫到反抗,由懵懂到覺醒。開始,美國首相喬治說顧維鈞是“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后來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不得不驚呼:“是一群,一群剪掉辮子的中國人!”甚至當時在公理的感召下,連救助顧維鈞的法國姑娘讓娜和為了正義而向總理開槍的法國行刺者,也都進入了維護公理的抗爭行列。

巴黎和會結(jié)束了,棕紅色的漆封里,掩埋著死難者的尸骨,摻和著中國人的血淚,為列強們的分贓畫上了句號。影片沉重地向觀眾又暗示了一條歷史規(guī)律:弱國沒有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第三篇

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一戰(zhàn)剛結(jié)束在法國召開凡爾賽會議為背景來講述中國駐美公使,亦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全權(quán)代表之一顧維鈞在會議上與法、英、美、日各國斡旋,中去中國主權(quán)而卻最終外交失敗的歷史故事。影片詳細地描述了那段歷史和那次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的失敗外交的經(jīng)過,讓我對那段歷史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相對于從教科書的簡單敘述中獲取的知識,影片更是為我提供了一個認識歷史,對待歷史人物的視角。

顧維鈞,影片的主人公,年輕,一表人才,他的身上,似乎擁有了一切優(yōu)秀的品質(zhì),而他所作的種種,也足以證明他是一個無可指責的愛國青年。為了爭取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五個席位,他和陸征祥總長前去拜訪法國總統(tǒng)克里孟梭,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梭賞識;美國充當“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協(xié)商解決山東問題,當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會攫取山東的主權(quán)而只是擁有在山東行使經(jīng)濟特權(quán)時,他毫不客氣地諷刺日本是撿個錢包把錢拿走還給主人一個空錢包,憤然離席;在面對個大國的刁難時(要求中國代表團在下午三點前闡述自己在山東問題上的觀點,二他們接到通知時已是將近兩點),他頂住國內(nèi)政府的壓力,發(fā)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說,斬釘截鐵的指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語出驚人,獲得全場一致的掌聲。

只是,正是應驗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付諸東流,舉辦國法國權(quán)衡各種利益,最終仍只給予了中國兩個席位,而山東問題,英法美三國左右權(quán)衡,最后仍然決定犧牲掉中國來獲取自身的利益,將山東轉(zhuǎn)讓給日本。這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一個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結(jié)果,盡管直到最后陸征祥總長都灰心喪氣絕望的時候,他還相信“我們還有機會在爭取”,只是局勢,早已不是他顧維鈞一個人便能力挽狂瀾的,無論他再出色,再如何才華橫溢,因為他的背后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

外交失敗,代表團成員成了眾矢之的,更有甚者,說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愿意以三個人頭來換代表團成員的一個人頭,之前的擔憂“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似乎正在成為現(xiàn)實。國內(nèi)政府叫他們簽字??他們倒像成了賣國賊。

與顧維鈞相對應的另一個人,他的好朋友肖克儉,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主義者,領(lǐng)導工人有幸罷工,為爭取山東權(quán)利為廢除“二十一條”領(lǐng)導法國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游行示威,最終視死如歸,在凡爾賽廣場自焚,以死來抗議《巴黎和約》的簽訂,他把自己的滿腔熱血獻給了深愛的祖國,相對于顧維鈞,他的愛國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無數(shù)愛國者的共鳴。

似乎肖克儉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與顧維鈞相對照的,肖克儉的激烈而直白的愛國容易被人們所兒呢和贊同,但是誰又能說顧維鈞不是同樣愛國的呢?他在和會的最后,拒絕和約簽字,在未接到國內(nèi)政府關(guān)于任何拒絕簽字的通知的前提下,僅僅從這里,便可知道他對自己祖國的感情,他與肖克儉不同的只是,他在運用自己的方式與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其實是殊途同歸。

還有影片中的另一個人物??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總長陸征祥,某種程度上他是軟弱的,亦如身后那個軟弱的政府,只是他那句“取消顧維鈞的資格我立刻辭職”而得以保住顧維鈞的全權(quán)代表資格,只是他最后黯然離開巴黎,稱政府叫他在和約上簽字而他的良心不讓自己簽字,由此可見,他也絕非就如以前我所以為的那樣是一賣國賊的形象。只是當時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nèi)環(huán)境,還有他所處的位置的尷尬,是很多人并不能理解的。

愛國有很多種,愛國的人也有很多種,我至今仍然不能說清顧維鈞和肖克儉的愛國方式究竟孰優(yōu)孰劣,只是他們身上都具備著那份愛國的熱情,這是毋庸置疑的。肖克儉這個人,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存在過我并不清楚,因為查不到真實的資料,但是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說,在我們?nèi)ヅ袛嘁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時候,或許該設(shè)身處地地去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還原任務(wù)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和位置,這樣才不至于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才可以看清歷史的真相,這是我們面對歷史時應有的,也是影片為我們提供的另一個的視角。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