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的一生,他的性格、氣質處處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美德,尤其是他勇于承擔、敢于奉獻、不怕困難的主人翁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
2017觀鄧稼先電影有感600字一:
100年以前,中國正處在5000年最貧窮、最黑暗、最落后的時代,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中法戰(zhàn)爭……在這樣混亂的時代下,一個偉大的人誕生了??他就是鄧稼先。
鄧稼先于1948年--1950年到美國,僅僅一年時間,就獲取了博士學位,被稱為是“娃娃”博士,不久,他回到了祖國,設計并制造了原子彈與氫彈,還成功爆炸了,讓中國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
讀完了這篇文章,頓時讓我震撼了。中國那么貧窮的國家竟然在3年之內研究出原子彈和氫彈,美國也是用了7年時間,這真是個前所未有的奇跡。它證明了中國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不是軟弱的。鄧稼先是功勞最大,被張愛萍將軍授予“兩彈元勛”的稱號。但是,也是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表現(xiàn)。有一次,投放原子彈失敗了,鄧稼先深知危險,還不顧一身地沖上去,用手檢查原子彈的碎片,可是,鄧稼先卻受到了核輻射的致命傷害,得了癌癥。為了大局,鄧稼先不顧自己,這是多么偉大呀!最后因搶救無效,在上海逝世了。
讓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也為祖國出一份力,讓祖國越來越強大。
2017觀鄧稼先電影有感600字二:
看完視頻《鄧稼先》,當我為這位科學大家一生的事跡感動流淚、為他的離去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禁深深地思索,何為科學大家,有著無法想象的驚人的科學頭腦嗎?還是有著追尋科學真理道路上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科學。而大家,是包容,卻不是房屋;是堅定,卻不是愛情;是親切,卻不是家人;是領跑者,卻不是明星;是求真務實,是淡泊名利,是高瞻遠矚,是心系人民,是科學的最高境界。這種科學大家的精神讓我們既欽佩又慚愧。當今的我們在不斷地期盼上帝賜予我們力量的同時,卻從不曾認真地思考過,我們將如何拿起這柄劍,拿它又去做什么。
現(xiàn)今的社會誘惑很多,以至于有些人迷失了自我,他們忘記了科學的本質是對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他們編造數(shù)據(jù)、購買論文,為了爭取經費東奔西走,為了一個名不副實的職稱、頭銜,處心積慮,粗制濫造,這樣做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是科學,這樣的人也當然稱不上科學家。而鄧稼先在沒有任何理論借鑒和技術資料的困境下,和一群平均年齡僅23歲的年輕科研工作者憑借著一塊黑板,幾張桌子,幾本外文書籍就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究工作。終于,通過夜以繼日的嚴謹計算,推翻了蘇聯(lián)專家留下的數(shù)字,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的第一道關鍵性的難題。我們的急功近利與他們的實事求是、不畏艱險真是天壤之別。
科學是純粹的,它容不下半點虛偽,更容不下利益熏心。如果說
如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視科學為構建家園堡壘的武器,視生命為鑄造更雄偉壯觀家園的道路,那么今天的人們又認為何為科學,如何做科學工作呢?在環(huán)境破壞日益嚴重,環(huán)境保護迫在眉睫的今天,而我們國家做宏觀生物學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有意義而耗時較長的項目便因經費問題無人敢做。向往國外,擠破了頭想要出國,然而,出國的留學生中真正學成回國的少之又少。試想這樣做出來的科學能為我所用嗎?這樣的一類人,只是打著“做科學”的旗號去滿足個人的貪戀,是被科學所左右的人,他們應稱之為“科學奴”。
科學是公平的,它所給予人類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以什么方式給予,它可以是耗資源少、高效能、高新環(huán)保的核電站,也可以是美國投向日本人民的兩枚原子彈;它可以是平喘藥鹽酸克倫特羅,也可以是長期食用易導致基因突變、腫瘤發(fā)生的瘦肉精;它可以是使血友病患者看到曙光的基因治療,也可以是導致實驗小鼠滿腹腫瘤的轉基因大豆。科研工作者們,如果只是一味低頭拉車,卻從不抬頭看路,充其量只能稱之為科學家,而配不上科學大家,搞不好還會成為壞人的幫兇,人類的敵人。
而科學大家鄧稼先畢生的心血承載了太多的沉重與責任,也成就了他無悔的人生。中國有核武器不用與沒有,是兩回事。滄海桑田中因為有他的生命,使當代中國十幾億同胞不再遭受戰(zhàn)爭痛苦,他臨終前還念念不忘核的開發(fā)利用,他的生命在科學中得到了永生。
科學大家的精神告訴我們,“求實求真,無愧于心”是基礎;“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是道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
無以致遠”是境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是追求,“只有整個人類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是目標。
有一天,當我們仰望浩瀚夜空中的那顆最亮的星星,那就是鄧老看著我們的目光,耳邊又回響起他的話語:“做好這件事,我的一生就會很有意義,甚至可以說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他讓我們看清了前行的方向,不再彷徨,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