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下鄉(xiāng)記觀后感【1】
《馬向陽下鄉(xiāng)記》沒有現代生活中黏黏膩膩的兒女情長,有的只是農村人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樸實生活,有的只是一個人為了農村人樸實的生活所做的點點滴滴,卻在點點滴滴的樸實中滲透著責任,滲透著奉獻,詮釋了一個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擔當。
喜歡這部電視劇是因為它是農村生活題材,能喚醒同樣是農村出來的我內心深處最熟悉的記憶,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更是因為劇中的男主角和我們一樣,是當代社會中流砥柱的年輕人,但是他的身上卻有太多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年輕人去學習和借鑒。
他具有一種有始有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馬向陽由市商務局下派到農村當第一書記,一個從小在都市長大,和農村生活沒有交集的年輕人,一下子從霓虹閃爍、激情四射現代化的大都市到貧窮落后的農村,他有太多的不適應。他有過不解,有過無奈卻沒有抱怨。他有過到彷徨,有過無所適從、束手無策卻沒有退縮。因為誤會被領導批評,被揪回市里,他本可以順水推舟,離開那個他不熟悉的農村,離開那個本不屬于他的農村生活,可是他選擇了回去。一種莫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督促他回去,督促他堅持完成他的使命。他義無反顧的行為讓我深徹感悟,任何事情難能可貴的是堅持、是有始有終,做任何事情只要開了頭就要付諸行動堅持到最后,這是一種責任、亦是一種擔當,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只要不退縮,終究會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
他具有為人處世的謙遜、大度和隨和。對于任何一個人的百般刁難、阻攔和不解,馬向陽都不會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他以“敞開心扉”的情感去感化,他以 “一笑泯恩仇”的方式去化解,用他的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社會是個集體,是人與人交流、人與人相處的集體,生活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今天,有太多因為利益和小事而產生的過節(jié)和不悅,它牽絆我們、阻礙我們,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硌腳的小砂礫,不是誰離了誰不能活,而是和諧了路才走的更順暢。我們應該學習馬向陽這種以德報怨的心態(tài),人心換人心,天長日久,這些過節(jié)和不悅便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攻自破。投桃報李、以德報怨,在我們收獲人心的同時,這些牽絆也是我們成長和升華個人素質修養(yǎng)的磨礪。
他具有臨危不懼、方寸不亂的大將風范。每每遇到困難和麻煩,馬向陽從不向困難低頭,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總會有辦法的”,F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競爭愈演愈烈,對于年青一代的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在挑戰(zhàn)和困難面前,考量的是一個人面對困難的敏銳力和應對能力,更是在困難面前還能泰然處之,臨危不懼的心里素質。困難首先打破的是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慌亂和焦躁在困難面前無濟于事,只有沉著冷靜才是應對的根本,辦法總比困難多。
他具有春風化雨、無私奉獻的博愛精神。馬向陽可以為那些他不沾親不帶故的村民奉獻他的一切,這是何其的偉大。盡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生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里,每個人若太過于個人化,太過于自私化,萬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基準,便會失去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便會把自己置于孤立的地位。電視劇里有句話說的好“我沒有讓大槐樹村記住我的事跡,但是我想有”我想如果每個人都懷有一顆能為社會做點什么,能讓人們記住點什么的心,哪怕是從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這個社會也會因為你、我、他所做的眾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變得更加的和諧更加的美好。
他有善于發(fā)現商機、能給村民帶來財富的洞察力;他有在權勢面前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的勇氣;他還有太多的閃光點……他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范!
整個電視劇看下來,感受頗多,有太多觸動心靈、打動我們的地方。我覺得沒有必要刻意去模仿,刻意去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卓越、特別偉大的人,但是生活中可以慢慢的去思考、去改變,認真的做好自己,讓自己源源不斷的散發(fā)著正能量,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自我價值。
馬向陽下鄉(xiāng)記觀后感【2】
本劇講述的是一個略微懶散的基層公務員到大槐樹村任一年的第一書記期間發(fā)生的各種有趣的事和感人的事。嬉笑怒罵中透出來的滿滿的正能量,接地氣的生活場景和詼諧幽默的語言更讓人欲罷不能。
馬向陽是市商務局的一個科長,他是我們公務員隊伍中普通一員,也是現在很多年輕公務員的一個縮影。他被組織安排到大槐樹村出任一年的第一書記。下鄉(xiāng)之前市委書記給他提出了3個題:1.要健全和發(fā)展基層黨組織的建設;2.帶領村民致富;3.要推動農村工作的民主化管理。這3個問題同樣也擺在了我們廣大領導干部面前,怎么解決這3個問題,就是在直接考驗年輕公務員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水平。
就像劇中所展現出來的,現在很多農村面臨各種問題:“九九六一三八村”,留守人員中老人婦女和小孩占絕大部分比例;“空心村”,存在大量閑置土地和宅集地;村子內部斗爭嚴重;村委會沒有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等。雖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發(fā)展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但是農業(yè)依然是第一產業(yè),農村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發(fā)展水平!叭r”問題是歷屆領導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搬開這塊大石頭不是一天兩天的活兒,而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辛的事業(yè)。可現在很多年輕干部身處高樓機關,對著文件吹噓“假大空”,把農業(yè)的國策、政策和方針可以說得像模像樣,但是真正觸及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素手無策,就像馬向陽一樣,在市委書記面前問農民:兩壟地是多大?年收入50萬?這個情節(jié)雖然好氣又好笑,但我相信電視機前不少年輕干部也回答不出來吧。
曾經毛主席鼓勵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接受再教育,如今社會進入全面發(fā)展階段,年輕干部積極下鄉(xiāng)已不是這個基調,而是為廣大農民帶去科技春風,是去打破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模式,是去完成*賦予的任務,同時向農民學習傳統(tǒng)農業(yè)知識,了解本地村務和民生情況。這種“雙向互動”模式,既有利于領導干部和農民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也有利于年輕干部的提升業(yè)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只有深入農村得出的結果才能形成適合本地發(fā)展的長遠規(guī)劃,坐在辦公室編文字是永遠做不到的。
說到帶動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得不提劇中會計梁守業(yè)的一句話:村上現在的情況是,盼致富,無思路,想致富,無技術,F在很多農村都是以土地流轉為主要發(fā)展模式,土地集中形成規(guī);彤a業(yè)化,但是不少農民對土地留守抱有陳舊觀念,這種看天吃飯的思想看似可笑,可確實真真存在,要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就是第一大難題。在劇中大槐樹村的村民們前一年因土地流轉被承包戶所騙,極力反對再次流轉,群眾和村領導干部之間的信任度岌岌可危,新去的第一書記馬向陽應該拿出怎樣的態(tài)度來處理好干群關系?其次,農業(yè)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在基層農村,很多地區(qū)農民一年難得聽到一次農業(yè)講座,甚至幾年幾十年都見不到農科專家的影子。雖然現在每個村都配有衛(wèi)星遠程教育設備,但是利用率極低,上面檢查使用情況都是臨時填寫收看記錄應付檢查;部分鄉(xiāng)鎮(zhèn)在村上搞項目試點,不以土質、地形和水利情況為基礎,哪個村和領導關系好就去哪;基層人才待遇得不到提高,人才流失嚴重,F代化的科技型農業(yè)在農村之所以推進緩慢,一部分是受客觀條件的局限,還有很大部分是我們部分年輕干部沒有把工作落到實處,沒有把心思花在帶領農村人民致富上。就像最初的馬向陽一樣,抱著只是下派一年,隨便做出點成績交差的心思的年輕干部恐怕不在少數,這樣“來一趟打一槍”式的培養(yǎng)村官是否可行?
網上有一些評論說這部劇劇情夸張,胡編亂造,農村根本沒有這么多事?蓪嶋H上現在很多農村就是這樣,發(fā)這些評論的網友可有真正深入農村過?電視劇還在繼續(xù)熱播中,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更多農村問題將會一一呈現,我們年輕的干部在觀劇的同時是否會有觸動,會有反思?
馬向陽下鄉(xiāng)記觀后感【3】
走出小山村40多年了,已經不知村中那口老井、村外那棵老樹、村里那盤老磨還都在也不在?近年來電視臺也播放了一些農村題材的電視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趙本山的《劉老根》和《鄉(xiāng)村愛情》。前者還有看點,吸引了眾多觀眾;后者吵吵鬧鬧,愛來愛去,反過來調過去就那幾個人瞎折騰;顚殻沂菓衅拍锏墓_?? 又臭又長。
我頭腦中的農村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究竟是個什么樣?《馬向陽下鄉(xiāng)記》這部電視劇給出了答案,豐衣足食,環(huán)境優(yōu)美,村民和諧,事業(yè)發(fā)展,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條河,人還是那些人,如今的面貌大變樣!恶R》劇情節(jié)再現了農村這個偉大變革的一個側面,講述了一個精彩紛呈耐人尋味的故事,塑造了一批豐滿鮮活各有特點的農民。他們是二叔、老祖奶、李云芳、二喬媳婦、梁會計夫婦、毛蛋、秋香、花小寶、老喬叔、明義叔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叔”這個好勝自私、老于世故的宗族家長形象。讓我想起農村中叫“官姐夫”的一類人,他們能說會道,交際廣,人緣好,紅白喜事大事小情拉不下。還有心直口快、樂善好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阿慶嫂式人物。其實,在農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際關系這件事從來都妙不可言。劇中馬向陽工作阻力主要來自習慣性的小農意識,但農村中的宗族勢力與家長意識仍不可小覷,劇情雖有涉及,卻并未深究。
馬向陽這個人表面看有點自由散漫、玩世不恭,愛好爬山釣魚是一個“驢友”。然而他的陽光熱情、樂善好施、剛柔并濟、執(zhí)著堅毅的另一面才是本質,也更值得稱道。劇中主角馬向陽的扮演者吳秀波,是一顆冉冉升起影壇新星,他主演的另一部電視劇《趙氏孤兒》,震撼人心,好評如潮,給人留下揮之不去的極深印象。
以農村為題材的電視劇之所以好看,主要有這么兩點,一是山清水秀,景色優(yōu)美,田園風光,如詩如畫;二是民風淳樸,人物鮮活,家長里短,盡可入戲。這是一個現實版本的城里干部下鄉(xiāng)幫助建設新農村的故事,能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足以說明具有現實意義和正能量。城市干部下鄉(xiāng),背后有單位做經濟支撐,踏踏實實地辦實事,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大槐樹村修路的20萬便是市商務局(馬向陽所在單位)出資,當然解決矛盾、具體操作,還是他這個第一書記的事。這個過程中引出的一些矛盾,既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是劇情的需要與看點。至于農村的另外一些熱點問題,如土地流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進城務工、鄉(xiāng)村旅游,以及科技下鄉(xiāng)、規(guī)模種植等等,皆有涉及,或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或是深入淺出持續(xù)發(fā)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