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篇一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yǎng),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我學院所組織的學風建設月活動,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學風,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境,知者利仁!笨鬃诱f:“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在逆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yǎng)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yǎng),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笨鬃诱f:“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是對于違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lián)系到個人修養(yǎng),對于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其實小事也是如此,學生雖然知道曠課,無節(jié)制的玩游戲不利于身心,但是無法自拔于眼前的快樂,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應該盡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學生眼界,教書育人。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yǎng),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我學院所組織的學風建設月活動,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學風,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笨鬃诱f:“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yǎng)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yǎng),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本邮菍τ谶`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lián)系到個人修養(yǎng),對于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其實小事也是如此,學生雖然知道曠課,無節(jié)制的玩游戲不利于身心,但是無法自拔于眼前的快樂,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應該盡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學生眼界,教書育人。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篇二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此句須反復誦讀,方能真正體悟圣人之殊勝意!叭收摺笔侨寮覂r值的中心,人希賢、賢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覺、自尊的必然選擇。賢人、圣人、天人構成了儒家價值的果位次第,層層遞進。發(fā)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說過一段話:“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難的呢?’……”
如此看來,“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自有大義在那里,大義就是仁者愛人、惡人的標準。進一步解釋,“惟”是“只有”、“僅僅”的意思,有強調的語氣!澳堋笔恰澳軌颉钡囊馑迹赣心芰ψ!昂谩薄ⅰ皭骸笔莿釉~,分別指“喜歡”與“痛恨”!叭恕迸c“仁者”相關,這句話就是:只有仁者能夠喜歡有仁的人,能夠痛恨無仁之人。聯(lián)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義,仁是內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夠這樣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為天地萬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萬物之生,仁內化于社會文物制度就是禮義廉恥,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復禮了。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夠根據(jù)儒家知禮義廉恥之大義喜歡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話:“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朱熹根據(jù)一般人的好惡突出仁者的好惡,仁者有其正,這個正就是那個大義吧。針對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風氣,朱熹與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個仁者就有無私心的大正大義了。其實,仁者能夠好人惡人不僅會隨著時代變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關鍵還在于對仁義這一話語的再闡釋罷了。成就一個具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