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歇后語下一句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另一種說法:“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民間流傳中被說成了“皮匠”。

故事簡介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quán)設(shè)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兩千多公斤重。孫權(quán)被難住了,急得面紅耳赤。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聚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qū)O權(quán)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叭齻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絲毫聯(lián)系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另一種說法,來自于小學(xué)語文課本一篇名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文章。文章中寫到諸葛亮帶兵過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難過去,打頭陣的船只都被水沖走觸礁沉沒,諸葛亮一籌莫展,也想不出好辦法,入夜來了3個做牛皮活的皮匠獻(xiàn)策。告訴諸葛亮買牛,然后把牛從肚皮下整張剝下來,封好切口后讓士兵往里吹氣,做成牛皮筏子,這樣的筏子不怕撞,,諸葛亮按此方法嘗試并順利過江。之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民間諺語廣為流傳。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