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歇后語的故事和由來(一)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是我們使用較頻繁的歇后語的故事和由來,但大多數(shù)人也只到會使用而已,不知其何來何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一一做解釋全面了解這則歇后語的故事和由來: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自尋死路/自取殺身之禍

關(guān)于“飛蛾撲火”

一、基本信息

【出處】語出唐朝姚思廉《梁書·到溉(gài蓋)傳》。原文:"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象蛾子撲火一樣。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也比喻不顧一切地奔赴所向往的目標。有時候含貶義,可比喻漏網(wǎng)的壞人自投死地。

【示例】 他今日自來投到,豈不是~,自討死吃的。--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折

【用法】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自取滅亡。

【故事】 梁武帝蕭衍(yǎn)是漢朝名相蕭何的第二十五世孫,秉承先人的遺風(fēng),學(xué)識廣博。到溉聰明好學(xué),為人公正,性格直爽,官至散騎常侍、侍中、國子祭酒。由于梁武帝的賞識,到藎被提升為丹陽尹丞。同時到溉還是梁武帝的棋友之一。

有一天,梁武帝與當時的名手朱異對局,到溉在一旁觀戰(zhàn)。眼看就要終局,朱異一不小心,把棋盤上的棋子弄亂掉了。梁武帝非常不高興,朱異嚇得不敢吱聲,跪地領(lǐng)罪。到溉不急不慢,在一旁勸道:"不要緊,剛才的棋局我已經(jīng)全部記下來了,現(xiàn)在可以立即復(fù)盤。大家接著下棋。"說罷,一下子就將剛才的棋局照原樣擺出,竟然一個棋子都不差。梁武帝和在場的大臣們都大為驚詫,同時佩服他過目不忘的本事。此后,梁武帝時常約到溉去御苑對弈(yì)下棋。

到溉有個孫子,名叫到藎(jìn),十分聰明,從小就能寫詩作文。梁武帝非常喜歡他,常常帶他出去游玩。有時候到京口,登上北固樓吟詩作賦。到藎的詩文越寫越好,在梁武帝看來已經(jīng)超過了到溉。

有一次,梁武帝看過到藎寫的詩很是贊賞,便與到溉開玩笑地說:"難怪你每次上書都寫得那么出色,大概是孫子替你寫的吧?"說完就大笑起來,還提筆為到溉題了這樣一首詩:"研磨墨以騰文,筆飛毫以書信。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藎。"意思是:硯臺磨出墨汁來寫文章,揮起筆來寫書信。這時就像飛蛾赴火一樣,全力以赴,忘記自身可能毀滅。你已經(jīng)是年邁之人了,為何不讓你的孫子到藎來代你寫文章呢?

【近義詞】自不量力、螳臂當車

二、科學(xué)解釋

(一)一種現(xiàn)象

其實飛蛾只是保持自己的飛行方向與光源成一定角度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