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 晏殊閱讀答案翻譯賞析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撼庭秋 晏殊閱讀答案翻譯賞析,這是北宋婉約派詞人、著名文學(xué)家、政治家晏殊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作,這首詞描寫了閨中離愁,相思懷遠(yuǎn)之情。

原文: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
晏殊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
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字詞解釋:
①碧紗:即碧紗廚。綠紗編制的蚊帳。
②梧桐夜雨:概括溫庭筠《更漏子》詞: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③無寐:失眠。
④目斷:望盡,望而不見。
⑤憔悴:瘦弱萎靡的樣子。
⑥念蘭堂紅燭: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紅燭。
⑦心長焰短:燭芯雖長,燭焰卻短。隱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⑧向人垂淚:對人垂淚(蠟淚)。晚唐·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翻譯:
碧紗窗里看慣了春花秋月,聽厭了梧桐夜雨點(diǎn)點(diǎn)滴滴敲打著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徹夜無眠。
她日登上高樓眺望,天地寥闊,陰云密布,全無離人的半點(diǎn)蹤影,讓人更加憂傷憔悴。可嘆。∧菑d堂里燃著的紅燭,空自心長焰短,替人流著一滴滴相思的苦淚。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閱讀答案:
試題:
(1)作者晏殊是北宋 (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2分)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分析詞的上闕中“景語”所傳達(dá)的情。(2分)
(3)如何理解“心長焰短”?它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聯(lián)系全詩加以賞析。(4分)
答案:
(1)婉約派(2分)
(2)景語“碧紗秋月,梧桐夜雨”營造出一種寧靜、凄冷的氛圍,透露著詞人的孤苦寂寞。表達(dá)了詞人與情人離別,音信遠(yuǎn)隔千里,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景物特點(diǎn)的概括1分,感情1分)
(3)“心長焰短”表面指細(xì)長的燭心和短小的火焰。實(shí)際上,心長是指情長意長,悠長的思念和悠長的恨。焰短暗示著力不從心,暗示著希望渺茫。“心長焰短”正是詞人自身的寫照。(2分)表達(dá)了詞人無漢扭轉(zhuǎn)人生,無法改變別離命運(yùn)的哀嘆。(2分)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撼庭秋》,調(diào)名奇特,是晏殊首創(chuàng)。始見于晏殊《珠玉詞》,但其中僅有此一首,故《詞律》卷五、《詞譜》卷七俱列此首為標(biāo)準(zhǔn)之作。后來黃庭堅(jiān)、王詵有《撼庭竹》,可能就是受此啟發(fā)而新創(chuàng)的詞牌。雖說詞牌用了一個(gè)很有力的“撼”字,這首詞卻“怨而不怒”,是深心的悲哀,而不是感天動地的怨憤。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賞析:
此詞寫難以排遣、無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無所寄,相會無期,夜長無寐,只好移情于燭:明明是人心里難過,卻說蠟燭向人垂淚;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卻說蠟燭心長焰短。這里,人即燭,燭即人。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開篇點(diǎn)題,說自與情人離別以來,音信遠(yuǎn)隔千里,惆悵的是,這一片深情無從寄去。以情語開篇后,作者接著以景寫情,“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寫的是:碧紗窗下,對著皎潔的秋月,臥聽淅淅瀝瀝的夜雨滴梧桐葉上。
“幾回?zé)o寐”上承景語,點(diǎn)破相思,說的是:有多少回啊徹夜無眠!“碧紗”二句,代表不同時(shí)間、地點(diǎn)、景物,目的是突出“幾回?zé)o寐”四字。對月聽雨,本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寫表情的動作,用于此處,思與境諧,表明主人公難以排遣的懷人之情。類似的意境有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上片泛寫別后相思,下片實(shí)寫此時(shí)此地的感受。
“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幾句寫的是:登上高樓極望,只見天空遼闊,層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樓高目斷”,另筆提起,與上片“幾回?zé)o寐”似接非接,頗有波瀾起伏之勢。“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一結(jié)三句,是全詞最精美之筆。以紅燭擬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同樣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自己心里難過,但杜牧詩的著眼點(diǎn)“替人垂淚”而且“有心”,大晏詞則以“心長焰短”一語見長。那細(xì)長的燭心也即詞人之心,心長,也就是情長意長,思念悠長恨悠長;焰短,蠟燭火焰短小,暗示著主人公力不從心,希望渺茫。這三句景真情足,讀來只覺悱惻纏綿,令人低徊。
這首詞妙于淡雅閑適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蒼涼,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個(gè)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jìn)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xué)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xiàn),世稱晏元獻(xiàn)。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fēng)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xiàn)遺文》、《類要》殘本。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