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領域頻繁爆發(fā)網絡輿情熱點事件,涉及校園安全、招生就業(yè)、師德師風、教育公平等問題,引發(fā)社會熱議。
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人們對于各級各類教育問題的普遍關注,使教育領域成為熱點輿情高發(fā)地帶。如何對教育輿情進行科學治理,營造良好的教育發(fā)展輿論氛圍,成為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議題。
教育輿情治理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透過表面的迷霧和喧囂,準確辨識和讀懂輿情背后隱含的利益訴求、人心所向和公道所在。為此,應切實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尊重教育輿情傳播規(guī)律,將法治思維貫穿于教育輿情治理全過程,全面提升教育輿情治理法治化水平,科學引導輿情走向,平息輿情事件給社會帶來的非理性情緒,努力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當前,我國網民基數龐大,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的統(tǒng)計,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梢,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已高度耦合,網絡輿情與現實社會輿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并逐漸走向趨同。針對教育輿情傳遞出的負面信息,政府管理部門不能再固守早期網絡治理實踐中的慣性思維,對輿情信息一味采取技術管控手段限制其傳播。只有樹立法治思維,才能有效實現網絡空間法律規(guī)制和公民權利維護二元框架下的良法善治。
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主導原則,法治建設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作為教育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輿情治理必須遵循法治化原則,運用好法治思維,構建好網絡法治秩序。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為網絡社會治理法治化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加快推進網絡立法進程,健全網絡治理法律體系,及時修訂和完善各項配套法律規(guī)定,讓網絡信息傳播和網絡空間治理有法可依。其次,要強化網絡空間執(zhí)法力度,完善網絡執(zhí)法手段,并注重對個人信息保護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再其次,要推進法律規(guī)制與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結合,系統(tǒng)建立輿情監(jiān)測、數據挖掘、輿情分析研判、輿情預警和輿情引導等一整套規(guī)范化的輿情治理體系,確保教育輿情治理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
教育輿情熱點事件之所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發(fā)全民熱議并廣為傳播,是因為事件集中反映了社會公眾長期關心關注的教育領域某一難點熱點問題,擊中了人們在追求優(yōu)質教育資源過程中的種種痛點。教育輿情傳播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真實的民生訴求。因此,教育輿情治理的關鍵就是要理性分析教育輿情事件折射出的社會矛盾和民生訴求,抓住教育輿情現象和事件反映的本質問題,在教育輿情爆發(fā)后的第一時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并積極在法律框架下進行處理。如學生遭受不公平和安全威脅方面的輿情,應首先視作法律問題來考量;造成一定損害后果的,應以國家賠償制度為基礎,加大對受害者的賠償力度;積極關注執(zhí)法和信息披露過程中對教育輿情事件當事人隱私的保護,以免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及時吸取某一特定教育輿情事件中的經驗教訓,除了健全問責機制外,還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完善學生權益保護體系,等等。教育輿情治理的關鍵就是爭取人心,只有善用法治思維,科學運用法治化的權威資源和治理方式,關注、挖掘和解決人民群眾迫切的教育訴求和優(yōu)質教育供給之間的突出矛盾,才能不斷積累和培育社會情感資源,增進社會信任,提升人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在眾聲喧嘩的網絡空間,教育輿情熱點事件難免存在著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人肉搜索等網絡傳播不良現象。除了要積極構建和完善與網絡社會發(fā)展相匹配的網絡司法體系,還應繼續(xù)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網絡信息傳播的底線意識,堅決遏制違法有害信息網上傳播,不斷規(guī)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構筑網絡信息傳播的防火墻,為風清氣正的教育輿情傳播生態(tài)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