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后感【薦讀】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止庵在《惜別》中說:“親人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一道屏障,親人在時,這個屏障就在,我們雖然與死亡越來越接近,但因為親人在身邊,我們便看不到它。親人不在了,就好比這個屏障的消失,我們就算與死亡離得再遠,也能一眼望見死亡本身,所以人這一生不要惜別,而要惜聚!

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后感【篇一】

希區(qū)柯克對后輩導(dǎo)演們開示說:讓觀眾知道接下來你想做什么,但讓他們擔(dān)憂你要怎么才能辦到!度霘殠煛返膭∏闆]有意外,中規(guī)中矩,觀眾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然而還是動人。小林大悟從不情愿的入行到認(rèn)同并熱愛入殮師身份,以及周圍的人逐漸了解入殮工作及其價值,這些故事都是線性推進的,然而該片的導(dǎo)演用絲絲入扣的配樂、恰到好處的細(xì)節(jié)和樸素的哲理滲透為觀眾解除了擔(dān)憂,把一個老套的故事講得情味盎然,讓自負(fù)聰明的觀眾深深入戲、且笑且淚。希大師可以給?田洋二郎批個優(yōu)。

音樂

《入殮師》中久石讓沉厚莊嚴(yán)的大提琴,可以媲美《臥虎藏龍》里譚盾緊張急驟的鼓點。不過,除了常規(guī)的營造氣氛、渲染情緒,《入殮師》中的音樂還有敘事功能。因為主角是一個大提琴手,他的生活和音樂息息相關(guān),即便后來轉(zhuǎn)行也沒有把提琴束之高閣,而是時不時還拉上一曲。剛開始的樂團演出,小林大悟在一眾樂師之間拉大提琴,為一出交響樂貢獻音符,他的琴聲消弭在合奏中,扮演著音樂技工的角色。后來從事入殮工作,一番世事歷練,萬般感觸到心頭,何以解憂,唯有音樂,于是在鄉(xiāng)間長堤上獨奏,以自然為舞臺,以天地為聽眾,雪山靜默,天鵝高飛,境界超拔,此時的琴聲不再是指揮示意后照著樂譜機械的應(yīng)和,而是打上了強烈個人色彩的情感宣泄。后來在圣誕夜,大悟為社長和同事演奏,他的琴聲在融入了對生活、生命感受之后,變得很有感染力,打動了僅有的兩位聽眾,此時他不再是個技工,而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小林大悟?qū)σ魳返睦斫庵鸩缴钊氲倪^程,也是他逐漸堅強自信、成長成熟的過程,這里音樂是一種潛敘事,琴聲如訴,說不盡的世事如煙。

魚白

魚白即雄性河豚魚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膩細(xì)嫩,味為海鮮之冠,以至民間有“不食魚白,不知魚味。食過魚白,百魚無味”的諺語。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嘗過河豚之后,曾發(fā)出“值那一死”的贊嘆。而佐佐木社長對魚白的美味如此贊嘆:好吃得讓人為難。當(dāng)時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來辭職。還沒說出口,社長請吃河豚魚白,一番晤談,大悟打消了念頭。魚白這種高級食材充當(dāng)了社長大悟之間隱形談判的籌碼,功效巨大,猶如殺手锏。

社長的居室擺滿了盆栽植物,連飯桌上都放了一小缽開花的仙人掌。社長說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別的生物為生,一個要靠死人維生經(jīng)常接觸尸體的人,對植物的清新素凈自然很是喜歡,在植物的環(huán)繞中,尸體帶來的不適會消散,這里植物相當(dāng)于自然療法的藥物。然而人畢竟不能像植物一樣無欲則剛,欣賞植物但自身不能變?yōu)橹参,得滿足身體的各種需求,于是社長在小植物園里烹制魚白,享受美味。社長說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魚白,象征了生之歡愉,享受魚白就是善待生命。而給死人入殮,維護死者尊嚴(yán),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入殮工作收入豐厚,能給人善待自身的本錢,此其一,入殮善待了生命的遺蛻,安撫了親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這兩點,大悟一口魚白下肚后,也把辭職的話咽了下去。

影片還有很多涉及吃飯的鏡頭。如兩次吃雞的對比,第一次大悟剛剛著手新工作,第一次親見尸體,看到妻子準(zhǔn)備的雞肉火鍋,聯(lián)想到尸體的慘狀,大吐特吐。第二次圣誕夜,和社長、同事聚餐,大啖烤雞,狼吞虎咽,大悟還問社長好吃嗎,社長重復(fù)了吃魚白時的臺詞:好吃得讓人為難。此時大悟已經(jīng)是思想徹底改造,業(yè)務(wù)精熟了。另外還有許多大悟一個人興致勃勃的用餐、開車趕工作時大口吃快餐等鏡頭。包括魚白之宴,這些吃飯的場景無非是在傳達同一個生活理念:活著的時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歡愉。

靜美

死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土葬、水葬、天葬、火葬,死后的身軀總要有個歸宿,葬禮儀式的不同,體現(xiàn)了文化的分野。古波斯拜火教教義有云:生亦何歡, 死亦何懼,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熊熊圣火,焚我殘軀。這無疑是主張火葬的宗教,對待生死有一種慷慨悲歌的氣度。西方有神父牧師包辦生死事務(wù),生則洗禮堅信,死則天堂地獄,最后還有末日審判,可謂是一條龍服務(wù),有清晰、標(biāo)準(zhǔn)、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大家耳熟能詳,沒有神秘感,其生死觀似乎頗為制式。而中國,則明顯的是樂生惡死,有人問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是專注解決活人的問題吧,把一個大問題輕巧的避開了,中國人提倡向死而生,連老了都要老當(dāng)益壯,還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說到日本人的生死觀,卻是頗為奇特。

1903年5月22日,17歲的日本東京帝大資優(yōu)高材生藤村操來到日光華嚴(yán)瀑布,在一棵樹上刻字曰:悠悠天壤,遼遼古今,五尺之軀想不透如此大哉問。賀瑞修之哲學(xué),值多少權(quán)威?萬有之真相,一言以蔽之,即----不可解。懷抱胸中之恨,煩悶,最后選擇一死,既已站在巖上,胸中了無不安。始知----最大的悲觀竟等于最大的樂觀。----把這些天問刻完,他就跳瀑布自殺了。很多青年對藤村操“美麗的哲學(xué)的死”心向往之,紛紛效仿,一時華嚴(yán)瀑布成了自殺圣地,來了斷生命的年輕人絡(luò)繹不絕,形成了一波所謂的“明治自殺潮”。二戰(zhàn)后的日本還發(fā)生了一波“作家自殺潮”,其中不乏三島由紀(jì)夫、川端康成這樣的大家。川端康成把死看作是一種極致的美,他十分欣賞自殺身亡的畫家古賀香江的一句口頭禪:“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shù)了,死就是生!”,對死,川端并非葉公好龍而是知行合一,最后這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含著煤氣管自殺了。

這就是日本人的死亡觀:他們認(rèn)為死是美的。為了追求死之美,居然不惜自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也透露出了對死亡的親近之意。了解了日本人的死亡觀,就不難理解影片中葬禮上的笑聲。泰戈爾有詩云: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入殮是給死者做告別舞臺的定妝,是一份創(chuàng)造死之靜美的工作。作為入殮師的小林大悟其實仍是一個藝術(shù)家。

其它

影片除了表現(xiàn)人的生死,也表現(xiàn)了行業(yè)的興亡,如樂團解散、澡堂關(guān)張、佐佐木的事業(yè)差點后繼無人。從人生擴展到社會,從現(xiàn)實關(guān)照到歷史變遷,全片是一闕宏大的死亡賦格曲。然而《入殮師》也高揚了生的歡愉,結(jié)尾大悟和懷孕的妻子和解,他們將一起呵護即將出生的小生命,影片也是一首生的贊美詩。

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后感【篇二】

這部電影,風(fēng)格如此的樸素,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卻讓人多次落淚。原因在于它所講述的是生命的曠味,如此的惆悵,就象你行走在時間的長河中,無時不刻會感受的那一種味道。

主角小林大悟這個名字頗有意味。他的人生本應(yīng)用失敗來形容:失業(yè)逃回老家農(nóng)村落腳的前大提琴手,為了生存,無奈的選擇了當(dāng)一名入斂師。電影根據(jù)編劇小山薰堂的原小說《膠片》改編,小山的經(jīng)歷也很復(fù)雜,想必嘗遍人生各種曠味,對于活著這件事實在是感慨萬千,無言以對。雖然他身處喧囂的功利場(他是電臺主持人、編劇、作家、創(chuàng)意顧問等),卻無時不刻想逃離,因此賦予了大悟這樣的性格:隨性,浪漫,內(nèi)斂,頗有點道家的風(fēng)范。影片開始不久大悟有句臺詞:“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新居,周游世界,來個演奏之旅吧。”他希望靠自己的樂團工作,給妻子提供浪漫又有保障的生活,卻被殘酷的失業(yè)打碎了這一夢想。但這個人物讓人覺得柔軟、易感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是功利心很強、不擇手段要出人頭地的城市動物,而是承認(rèn)自己無能、面對現(xiàn)實只求活下去的草根。我猜這個角色身上寄托了編劇很強的個人理想,同時也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中年人的心情:逃離城市的煙火,隱居到鄉(xiāng)村的世外桃源,以求得心靈的平靜。

雖然沮喪的認(rèn)清自己是個失敗者(我應(yīng)該更早的承認(rèn),自己根本沒有演奏的才能),決定接受現(xiàn)實,但略帶凋蔽的鄉(xiāng)村并沒有提供給大悟心靈的安寧。他人的嘲弄眼光可以不在乎,但如何面對柴米油鹽卻是個永恒的難題。佇立在橋上,大悟看著橋下的溪水里奮力逆流而行的鮭魚,以及那些失敗了死在途中被沖下來的魚尸,對生命的意義陷入了迷惘:拼命游上來的,只是為了去死。反正是死,為什么要活得這么辛苦?

既然能如此真切的感知存在,那么探究這種存在的意義,就是本能: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將去向何方?死亡之后,是否一切歸零?若一切必然歸零,則血淚斑斑的抗?fàn)幹赶蚝翁?影片中一次次描寫入殮的場景:患性別倒錯癥的男孩,和男友飚車喪命的太妹,澡堂老板娘,夭折的男童……他們的人生形形色色,過程中的曠味各自品嘗,外人已無從知曉,只是從悲傷的親人臉上,知道那也曾是喜怒哀樂集為一體的盛宴。如今他們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就是化為冰冷的尸體。死亡是對人生最猛的當(dāng)頭棒嚇,加深著大悟的思考,最終讓他把這樣不體面的工作堅持了下去。影片中并沒有中國電影里常唱的高調(diào),比如說為他人服務(wù)乃是人生價值所在,而是展現(xiàn)了大悟接受這份工作的合理性:既然一切沒有意義,那么做這份工作又何妨?

影片讓我落淚的地方,一處是小林大悟站在曠野里拉大提琴。音樂在此時不再是他謀生的工具,而是回歸它本真的意義,和著他情緒律動,發(fā)泄著他滿腔無以名狀的惆悵。遠處河流在陽光下蜿蜒閃光,天地如此廣漠,生命更新?lián)Q代,如此執(zhí)著的延續(xù)下去,到底是為了什么?一切如果本無意義,又是誰賦予它意義?

另一處是結(jié)尾,大悟的父親死了。三十年前拋妻棄子的父親對于大悟來說,本是陌生人,但他還是去為父親舉行入斂儀式。這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或者說觀眾的習(xí)慣,喜歡在影片的結(jié)尾看到和解,人道主義要求大家這么做?晌抑月錅I,不是認(rèn)為大悟終于原諒了父親,他的內(nèi)心世界得到升華。而是認(rèn)為,大悟接受了存在的必然性:三十年前的父親背叛了妻子和兒子,和咖啡館女招待私奔。這種傷害既然已經(jīng)造成了,就接受它,如接受生命存在的必然性一樣。

所以,我對影片中吃雞肉一幕印象深刻。一開始,初當(dāng)入斂師的小林大悟曾對死尸的性狀氣味感到極度惡心,面對著妻子為他準(zhǔn)備的雞肉火鍋做嘔不已。但最后,想通了的他和社長、同事在又一次的入殮工作之后,圣誕夜里,大口大口的吃著烤雞,已經(jīng)非常坦然且享受了?镜媒裹S的雞肉,沾滿油脂的手指頭,飽嘗美食的滿足的表情,都揭示了:這就是意義。仔細(xì)體會存在感,仔細(xì)品嘗著喜怒哀樂的人生曠味,就是全部的意義所在。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