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后感【一】
看完了《鏡子》這部紀錄片,引發(fā)的是更長時間的思考,沒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適合父母觀看看,討論的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一些平時生活里的非常常見的家教觀念、方法、習慣,在一些孩子身上發(fā)生了那么嚴重的后果,日積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絕望。鏡頭記錄了這一個個就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家庭樣本。那種郁悶、迷茫、掙扎、絕望,讓觀看片子的也身為父母的人,產(chǎn)生內心共鳴,去思考。
把片子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自問“我身為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嗎?”
思考1:“最該進培訓營的是我爸媽,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換了你,你說你可能同意嗎?”
思考3:“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說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著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么嚴重的問題,這怎么說?”
思考4:“我小時候家里窮,我奮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時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我錯了嗎?”
思考5: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連石頭都能被打動,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育理論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對于教育的研究,幾千年的探討,不可謂不深入;那為什么還是爭論不減?教育問題有答案嗎?為什么今天還是有問題少年?問題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對孩子的引導,當和孩子的發(fā)生沖突時,怎么辦?都知道要多傾聽和溝通。那當溝通不成時,又該怎么辦?
思考9:“他們是未成年人,教育他們是父母的權利和責任,錯了嗎?我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路,錯了嗎?我都是教他學好,他偏偏不學好,是我的錯嗎?”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后感【二】
1、最近,有一部名為《鏡子》的“大片”很火,它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播出之后,引發(fā)了強烈反響,4月1日,中國人大附中停課半天讓300多名學生到禮堂與家長一起觀看此片;4月16日,該片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記錄單元。
我也被這些抓人眼球的介紹深深吸引,認真看完了此片。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無計可施的父母將這些中學生送去“特殊”學校進行改造。而這所學校真正想改造的卻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復強調的觀點就是:父母要給孩子正確的愛的方式!
他們這樣來解讀“鏡子”的寓意: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么相似
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
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02、片中太多孩子的掙扎與父母的無奈,效果是撕心裂肺的。我一直試圖透過現(xiàn)象的迷霧來抓取能夠令人眼前一亮的育兒思想。但是,并沒有!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與剛開始做媽媽的時候讀育兒書籍時區(qū)別不大。對孩子,只有發(fā)自內心的疼愛、理解、尊重,才有可能把父母這個崗位干好,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策略與方法是要時刻調整,而初衷卻不能輕易更改。
而孩子年齡不同,他們最大的區(qū)別可能就在于,幼兒如果對父母不滿,一般只能又哭又鬧或者封閉自己,父母容易保持強勢的姿態(tài)管教他們;而少年與父母的沖突卻尤其猛烈,經(jīng)常讓父母猝不及防又無所適從,甚至苦苦哀求,都換不回孩子的諒解與改變。好可怕!
3、片中選的這三個孩子,都是來自于城市里的一般家庭,他們或許比較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的不同側面。
學校+孩子+家長=夾心餅干
這個孩子對家長的控訴,簡單看一眼的話,真是感受不到什么特別嚴重的問題,可是,那孩子都是要參加高考的年紀了,卻表現(xiàn)得特別激動。
記得很久以前,電視里的育兒專家就建議過高中階段的家長,不要讓孩子做“夾心餅干”。孩子在學;旧暇褪莻吹氣球的過程,各種考試、評比與老師的壓力,已經(jīng)讓氣球快要爆了。回家后,家長最需要做的是給氣球抽點氣,而不是繼續(xù)打雞血和各種監(jiān)督學習。只有張弛有度的精神狀態(tài),才能換來學習的熱情與堅持。
我一直覺得這些論調離自己都太過遙遠。直到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學校組織開放活動,允許家長跟著孩子去上一天學,我才理解了張弛有度的意義。雖然只是小學生,雖然美術、音樂、體育課都開全,雖然還沒有進入到嚴格的成績評比,孩子在學校一天下來,也是很疲憊的。對他們來說,可能放學后最需要的并不是被詢問作業(yè)是什么,而是家長溫存地跟他們探討如何先放松一下。僅僅是這樣的小細節(jié),其實也是知易行難!
乖乖聽話,陪你長大
看到這個畫面我腦海中馬上就閃現(xiàn)出以下的字眼“你小你不懂,我大聽我的!”
其實,帶孩子的過程中,那種指哪打哪的支配感,哪個父母不迷戀,乖乖的孩子,又有誰不喜歡?
父母對孩子都是慷慨的,愿意傾盡所有幫助孩子求學、買房、帶娃,只是希望自己鐘愛的孩子能夠擁有完美的人生。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又會顯得很吝嗇,吝嗇給孩子機會去犯錯,讓他們自己總結經(jīng)驗教訓獲得成長;吝嗇讓孩子自己在年齡可以解決的問題中做出選擇,在選擇中懂得堅持、收獲成長;吝嗇給孩子機會體會挫折,在挫折中發(fā)揮自己,變得強大。
這不是空洞的理論,作為母親,我也感同身受。比如,孩子學走路的時候,我一下都不愿意她摔倒,在周圍一個勁兒保護;孩子成績不理想,她倒是輕松面對了,我的受挫感卻比她都強烈;孩子買玩具、買衣服,我都情不自禁地要去做主,很享受這種“支配感”!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也才理解到,與乖乖聽話相比,孩子的獨立與主見,或許對她才最珍貴。父母不想孩子太多獨立的想法,興許就是怕失去“控制”的快感,怕孤獨。
前幾天母親節(jié),我們一家去商場里逛,8歲的女兒要去衛(wèi)生間,自己一溜小跑就去了,頭也不回,完全不考慮后面還跟著一個我。她享受著獨立的快感,我落寞于“被甩”的孤獨。
愛的投入模式:要錢有,要時間無
這個孩子的家境應該還不錯,外公外婆都是退休的大學教授,父母也都是單位的業(yè)務骨干?墒牵麉s對媽媽照顧她的松懈耿耿于懷,總是感覺自己被忽略。
其實,很多工作優(yōu)秀的母親,都不是存心要對孩子缺乏體貼、脾氣暴躁。職場中的壓力與疲憊,有時難免影響在家的情緒;強勢的工作作風也難免轉移到家中;對孩子照顧的疏忽也未必是存心……但是,這一切,孩子無從理解,他收到的永遠是最直接的信息,一旦他認定自己被粗暴的忽略,想再打開他的心門,就真是太難了!
這個孩子參加完特殊培訓課程,回家后就要求父母買一套房子換個環(huán)境,可是,改變了居住環(huán)境,父母也對他照顧有加,依然沒能換來他的實質性改變。
可見,對于孩子而言,多投入時間的意義太過重大了。
04、我懷著好奇之心,瀏覽了這個“特殊學!钡木W(wǎng)頁,觸目驚心的是,這種對于所謂“問題少年”教育的培訓班期期爆滿!其中的案例不乏那種從小一直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到了高中開始沉溺于網(wǎng)絡,到了休學的地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怎么就難到了一言不合就外包的程度?
對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人喜歡引用龍應臺的書名《孩子,你慢慢來》,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這種“慢養(yǎng)孩子,靜待花開”的思想,與其說是一種思路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警醒。
《孩子,你慢慢來》是一部生活散文集,里面滿滿全是懂愛的作家對于人生的參悟?删褪沁@樣優(yōu)秀的作家,這樣傾心陪伴孩子童年的母親,在分別了幾年后,面對十八歲的兒子時,竟也對了解孩子無從下手。智慧的母親以通信的方式了解孩子,三年的時間,跟孩子書信往來,于是又有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
央視《鏡子》紀錄片觀后感【三】
01、4月19日到21日,中央電視臺12頻道《天網(wǎng)》欄目播出了一部3集紀錄片,片名為《鏡子》,主題是反映孩子教育問題的。
一個反映孩子教育問題的片子放在了《天網(wǎng)》這個欄目,感覺有點不好理解,因為《天網(wǎng)》欄目是專門播放刑事破案的紀錄片。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安排似乎也有些道理,那就是如果孩子教育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問題,孩子很可能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據(jù)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和主創(chuàng)人員介紹,這部紀錄片醞釀了近十年,拍攝制作了兩年多,一部只有3集的紀錄片花費了這么長時間,的確有點不可思議。但也說明了主創(chuàng)人員為此片所花費的心血。
我建議關注孩子教育問題的家長好好看看這部紀錄片,相信我們每位家長都能從片中三個家庭的家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對自己教育孩子也一定會有所啟發(fā)。
02、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三個有嚴重行為問題的男孩和他們的父母的<span st故事,他們因輟學而被家長送到武漢一家培訓學校進行行為矯正。
這三個男孩分別是:
家明,16歲,湖北人,高一學生,輟學在家一個多月,整天上網(wǎng),理想是做一名背包客和流浪歌手。
張釗,18歲,河北人,高三學生,因為早戀和網(wǎng)癮輟學在家四個月,有一個女朋友,把父母趕出家門,自己和女朋友住在家里。
澤清,14歲,家住廣東,初二學生,輟學在家兩個月,有網(wǎng)隱,喜歡下軍棋,有暴力傾向,多次打過他的媽媽,家里的房門被他踢爛。
下面以我的觀察來分析一下這三個孩子為什么走到了現(xiàn)在這種地步。
03、家明的家庭條件非常好,父母都是大學本科畢業(yè),父親在事業(yè)單位工作,母親在一家國企工作,夫妻關系良好,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大學教授。
按說家明的家庭環(huán)境是非常好的,父母關系很好,又是知識分子家庭,連外公外婆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這樣的家庭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嚴重的問題呢?
其實,不少家長文化水平很高的家庭一樣容易在教育孩子時出現(xiàn)問題,這些家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就是最典型的控制型家長,孩子沒有一點自主權,干什么都必須經(jīng)過他們的同意,連買衣服這樣的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主。
家明在訴說父母對他的控制
家明的父母主要問題有如下:
1、不給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
2、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孩子
3、不給孩子自主權
4、包辦代替太多
5、說話不算數(shù)
上面的做法嚴重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fā)展,使得孩子的情緒始終處于壓抑之中,讓孩子也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家明的輟學就是對父母控制的強烈反抗。
04、張釗的父親,大專文化,在一家國企工作,母親是高中文化,個體經(jīng)營者。
張釗的父母因為忙于工作,對孩子缺乏照顧,很少和孩子交流溝通,使得孩子的感情無處寄托,這是他早戀的最主要原因。
他們的主要問題有:
1、夫妻關系不好,經(jīng)常吵架,使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2、和孩子交流太少,回家只知道看電視,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及時疏解。
3、兩人都忙于工作,疏于對孩子的照顧,孩子缺乏父母的關愛。
張釗說他的爸爸媽媽除了吵架還是吵架
張釗說他父母在家除了看電視還是看電視
由于以上原因,張釗的感情無處寄托,于是就通過找女朋友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因為對父母的不滿,情緒上始終和父母處于對立狀態(tài),和父母很難很好的溝通,因此,也就沒有心情去學習,這是他輟學的主要原因。
05、澤清的爸爸媽媽也都是大學本科畢業(yè),爸爸是一家私營企業(yè)的管理人員,媽媽是一家醫(yī)院的業(yè)務骨干。
按說澤清的家庭情況還是很不錯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但為什么把一個初二的孩子教育成這個樣子了呢?
我覺得有下面幾個原因:
1、夫妻關系不好是最主要的原因,兩個人因為關系不好,下班后都不愿意回家,這樣的家庭,孩子回到家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2、澤清的媽媽不稱職,因為夫妻關系不佳,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對孩子缺乏照顧,使得孩子得不到關愛。
3、澤清的家族里都是很有成就的人,因此,他從小被父母灌輸長大后要有出息的思想,因此,心理壓力很大。
4、不良的夫妻關系導致雙方忽視了孩子的存在,孩子因為沒有存在感而采取暴力、上網(wǎng)、輟學等方式來吸引父母的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就是孩子輟學的真正原因。
澤清說他的媽媽不重視他
澤清說:“實際要在訓練營呆81天的是他們(他爸爸媽媽),我可能只需要呆六天! 這句話說明了他看的很清楚,問題在他父母身上。
因此,澤清這個孩子的問題主要是由父母關系不良所造成的,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良好的夫妻關系對健康孩子成長有多么重要。
06、這么一個弱小的女孩也說“不想被控制了”
上面三個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家明的父母是控制型的家長;張釗和澤清的父母是忽視型的家長,這兩類家長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
這三個孩子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反抗精神,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輟學)來向家長宣戰(zhàn),最終使得父母不得不重視他們的問題,進而使父母意識到他們存在的問題,因此才會反思自己,走上改變的道路。
如果這三個孩子被他們的父母所征服,不去做反抗,把自己對父母的不滿壓抑在自己的內心里,他們長大后出現(xiàn)心理障礙和社會適應問題是大概率事件。
當然,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問題沒有他們那么嚴重,沒有到輟學在家的境地,大部分孩子是通過學習成績不良或者較輕的行為問題來反映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很多家長可能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是有問題的,沒有輟學在家或者和父母嚴重對抗并不代表自己的教育就沒有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內部的問題往往會通過孩子反映出來,每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背后一定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在農(nóng)村,人們在給兒子找媳婦時,都會打聽女方的家庭關系如何,特別是女孩的母親為人怎么樣,這個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還是從經(jīng)營好自己的家庭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