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后感匯總篇

思而思學網(wǎng)

導語:《穿越硝煙的歌聲》是對人民音樂家“歌詠不止、歌唱光明”的高貴品格和“追求真理、堅持正義”的崇高精神的尊崇和緬懷。下面是思而學教育網(wǎng)作文網(wǎng)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后感(1)

《穿越硝煙的歌聲》這部電影,講述了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到戰(zhàn)斗前線體驗生活,并創(chuàng)作了一首又一首鼓舞人心、激發(fā)斗志的革命歌曲,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這部電影有兩點深深地觸動了我。

第一點,賀綠汀出身農民,家境貧寒,卻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成為一名偉大的音樂家。他沒有鋼琴,用白布加黑線,按照鋼琴的黑白鍵,為自己縫制了一架獨特的“鋼琴”,練就了精湛的技藝。他堅持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并用來自生活的靈感,創(chuàng)作了《牧童短笛》,一舉成名。

第二點,文化影響的重要性?谷諔(zhàn)爭不單單是武器的斗爭,更是斗志、是精神、是文化的斗爭。賀綠汀深入抗日前線,了解戰(zhàn)士們的生活,并創(chuàng)作了《游擊隊歌》,正是這首至今仍廣為傳唱的歌曲,鼓舞戰(zhàn)士們奮勇抗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由此可見精神食糧的重要性,而精神食糧的產生離不開優(yōu)秀的文化。

文化的影響可能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信仰,指導人們的行為準則,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優(yōu)秀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崛起的最堅實的力量,我們要像賀綠汀那樣,不管條件多么艱苦,都要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后感(2)

《穿越硝煙的歌聲》是一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抗戰(zhàn)題材電影。影片突破了以往作品從政治和軍事角度切入抗日戰(zhàn)爭的慣常做法,將目光聚焦于投身抗戰(zhàn)的文化精英,講述了音樂家賀綠汀青年時期創(chuàng)作《游擊隊歌》等抗戰(zhàn)歌曲,以音樂為武器進行救亡的革命往事,從藝術家的個人成長折射出全民族抗戰(zhàn)的滾滾洪流。

影片以賀綠汀創(chuàng)作《游擊隊歌》的傳奇經歷為軸,將鏡頭聚焦在賀綠汀的青年時代,并根據(jù)時空變化將故事分為三個段落:一是上海階段,賀綠汀在音樂界聲名鵲起,憑借《牧童短笛》蜚聲國際,后投身影壇創(chuàng)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并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與日本琴王“斗藝”,塑造了一個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藝術家形象。二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賀綠汀放棄優(yōu)渥的生活,告別妻女,同師友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延安途中遭遇日軍轟炸。在食物短缺、生活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演出,這是賀綠汀革命意志成長的階段。三是到達山西臨汾根據(jù)地之后,賀綠汀被游擊隊抗戰(zhàn)的英雄事跡所感動,創(chuàng)作了戰(zhàn)歌《游擊隊歌》,歌曲廣泛傳唱,產生了很大影響,終成“紅色經典”。

通過時空轉換,影片表現(xiàn)了賀綠汀“音樂要從民間來”這一創(chuàng)作思想的不斷深化,展現(xiàn)了一個文藝青年成長為文藝戰(zhàn)士的蛻變過程。影片中眾多人物形象都較為出彩,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毅然決然投身抗戰(zhàn)洪流,讓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禮,彰顯了時代召喚下進步青年的集體成長歷程。從這個角度講,《穿越硝煙的歌聲》不僅是一部抗戰(zhàn)題材電影,也是一部詩意化的青春片,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將革命精神、愛國情懷和崇高理想與當下年輕觀眾對接的努力。

觀看這部影片,也能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風格化表達的藝術功力。電影用心挖掘題材的獨特性,充分運用音樂元素進行主題表達,將《游擊隊歌》中樂觀的節(jié)奏轉化為電影中激昂的抗敵精神,渲染了全民抗戰(zhàn)的歷史氛圍。影片還采用大量賀綠汀的早期音樂作品,通過《牧童短笛》《搖籃曲》寫出初到上海的明快,《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則是家國遭難時的哀吟,再到輕快樂觀的《游擊隊歌》鼓舞士氣,音樂運用與情節(jié)推進相得益彰,賦予了該片獨特的文藝氣質,讓觀眾從熟悉的歌聲中回到激蕩人心的抗戰(zhàn)年代。電影音樂的巧妙使用,還有效地促成了人物形象塑造。其中《天涯歌女》的多次變奏更是呼應不同空間中人物的心境轉折。此外,影片剪輯緊湊流暢,賀綠汀挺身而出代替張一凡與日本琴師“斗藝”的場景,動作性剪輯將文人斗琴拍出了劍客對決般的快感與氣勢。

《穿越硝煙的歌聲》表達的是藝術與時代的共振、與人民的交融,影片中青年們甘灑熱血、力挽狂瀾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是應該得到傳承光大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下中國電影應當努力開掘的文化資源。

穿越硝煙的歌聲觀后感(3)

《穿越硝煙的歌聲》是一部視角獨特、風格鮮明的抗戰(zhàn)題材電影,與時下大熱的青春片相比,《穿越硝煙的歌聲》表現(xiàn)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懷。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詳?shù)囊魳芳覀,以青年的面容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賀綠汀、聶耳……其時不過20多歲,誠可謂銳氣逼人、氣宇軒昂,在民族危亡時刻,他們毅然決然投身抗戰(zhàn)洪流,讓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禮,讓我于“愛國主義”精神之中,覓到了一重別樣的青春內涵。

若問那時的青春是什么顏色的,大家一定會說??紅色,青年音樂家們用熱血和赤誠為祖國奉獻了火紅的青春。那么在和平安寧的今天,青春的顏色是否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在人生的畫布上,你為青春添上了怎樣的色彩?

我覺得當代的青春應該以藍色為底,孕育夢想,厚積薄發(fā),期待展翅高飛。房子、車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別忘了人不能脫離時代存在,不能脫離國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長,恰在于在參與、推動時代進步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而不單純是以利己的“精算”謀劃個人的名利占有。臺灣作家九把刀曾說:“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現(xiàn)的價值。”那無數(shù)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恰恰是中國的未來。中國夢的實現(xiàn),離不開有夢想、有追求、有勇氣、有堅守的青年一代。

《穿越硝煙的歌聲》中眾多人物形象都比較出彩,他們甘灑熱血、力挽狂瀾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顯了時代召喚下進步青年的集體成長歷程。其實革命青年和當代青年的青春一樣,充滿奮斗,也充滿自由奔放。這個奮斗和自由奔放,都與國家息息相關。正如歌中所唱:“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心系國家,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對誰都并不抽象。不管每個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腳步或快或慢,心系國家,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青年人才能因這夢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

現(xiàn)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wǎng)絡來蠱惑年輕人,把國家現(xiàn)狀與前途說得十分不堪,把“愛國主義”污名化,消解著青年人為祖國奮發(fā)圖強的信心!白屢粋國家變得前途迷惘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的青少年失去了對祖國的期盼。”試想一下,倘若一個國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又怎么能煥發(fā)出強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與熱望,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蕩息息相關,對于今天的青年來說,國家的影響,應該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精神資源,一個精神圖騰。如果沒有愛國這樣的精神積淀,青春的底色將會黯然無光。

今天的青年,其實一樣適逢偉大的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近。為了這個夢想,一代代先輩付出太多的鮮血、生命和汗水。當歷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大潮正賦予青年發(fā)展的無限可能,在國家和時代前進的軌跡中嵌進自己堅實的步履,讓“穿越硝煙的歌聲”在*唱響最強音,是每一個新青年的責任和擔當。當無數(shù)朝氣蓬勃的青春浪花匯聚在一起,必將匯成前進的洪流,創(chuàng)造屬于這個時代的光榮,助推青春中國在圓夢路上不斷抵達新的高度!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