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七七事變電影觀后感

思而思學網

 【范文一】

今天,我看了《七七事變》這部電影,感觸很深,它讓我見識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見證了中國軍民的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精神。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侵占中國的華北地區(qū),在盧溝橋蓄意挑起事端,并對我國的守軍發(fā)起攻擊,我軍守軍奮勇抗戰(zhàn)的故事。

電影開頭就出現了一個精彩的場面:一群中國軍人邁著整齊的步伐在宛平城踱步前進,迎面過來一對日本軍隊,雙方發(fā)生對峙。日本人趾高氣昂的要求中國軍隊讓路,中國人才不讓路呢,因為這是中國的地盤。日本人惱羞成怒,一個日本軍官騎在馬上拔出戰(zhàn)刀揚言再不讓就殺人,而中國士兵并沒有一點畏懼、退讓的意思?吹竭@,讓我強烈的感受到了中國人不怕犧牲、勇敢頑強的精神。最后憑借我國士兵的英勇和智慧,不動一槍一彈就把日寇嚇的退讓了!

看完電影,讓我更恨日本人,他們侵略了我們的國家,占領我們的領土還在那耀武揚威,竟然還說他們是天上的太陽,打他們就是打天上的太陽,真是可恥可恨,還想讓我國投降才停戰(zhàn),真是妄想。最后,他們的這種不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不是失敗了嗎?不是狼狽的逃回自己國家了嗎?真是活該!現在日本又要來侵占我國的釣魚島,我真想告訴他們:你們別再妄想了,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勸你們早點收手,中國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國了,中國已經強大了,再這樣下去,后果還會像當年抗日戰(zhàn)爭一樣,把你們狼狽的打出中國領土!

我們作為一個有愛國心的炎黃子孫,絕不能讓歷史重演,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文二】

人們常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師之責就是開蒙、啟迪、釋惑、解疑或警醒他人。如果我們在7月7日這一天能夠站在盧溝橋上,也許就能聽到它無言的低吟與教誨。

是的,只要我們善于傾聽,就一定能聽到盧溝橋訴說的故事,也一定理解盧溝橋傾訴的人生真諦,就像聽一位長者講課。

盧溝橋給人們上的第一課大概是重歸浩翰的歲月長河。是的,以眼看世界,世界很小;以心“看”世界,世界很大。眼隨心闊,懂得歷史,就能曉得盧溝橋上那早已斑駁的青石路曾經響起來自西域的商隊駝鈴。我們甚至依稀可辨古老的絲綢之路在這里留下的流風余唱。八百年前的馬可·波羅就贊嘆這橋“精美絕倫”“堅固無比”。于是,西方人甚至把這座具有極為地道的*的聯拱石橋稱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給人們上的第二課是它的典雅之美。502頭大小不一、姿態(tài)各異、神情生動的石獅是一大奇觀。它們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雙目凝神;有的兩兩相對;有的似在呼喚……千姿百態(tài),活靈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獨標風韻的雕刻藝術,堪稱古今奇觀。至于可與中南海風物媲美、被譽為燕京八景的盧溝曉月,那只有披著薄霧飲著朝露、在清藍色的欲曉天際中才能欣賞到。

盧溝橋給人們上的第三課是它的保衛(wèi)者的大忠大勇。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幾千條,但街巷以現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卻只有3處,即西城的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和東城的張自忠路。佟麟閣、趙登禹和張自忠是為國捐軀的抗日名將。1952年6月1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主席、中央*毛澤東,親自為這3位抗日英烈簽發(fā)了烈士證書。毛澤東稱贊他們在執(zhí)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盧溝橋就是這“壯烈”與“崇高”的見證。他們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批犧牲者,也是第一批讓侵略者“領教”中華民族不可戰(zhàn)勝精神的踐行人。“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并不僅僅是歌詞,更不是什么渲染與夸張。有一個事實是,與佟麟閣、趙登禹所率第29軍的大刀隊交過手的日本軍隊,竟然要在作戰(zhàn)時戴上了“鐵圍脖”,這奇怪的打扮僅僅是為了不被大刀隊砍頭、不被身首異處!

盧溝橋記得佟麟閣的一句話“軍人抗戰(zhàn)有死無生”,它更記得趙登禹的話“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而他倆也在同一天殉難。盧溝橋也記得,將軍張自忠為洗刷七七事變中的污名和公眾的誤解,曾多次率軍沖殺于敵陣。1940年當他的腰、腹、肩、胸、腿多處受傷血流如注時,仍會坦然地說,對民族、對國家,良心很平安……朋友,我們只要撥開飛渡的戰(zhàn)云,只要能拋開所有不應有的歧見,就一定能體會到為什么毛澤東會為張自忠鄭重題詞--“盡忠報國”。

盧溝橋給我們上的第四課,就是要永遠記住和珍愛我們的民族英雄。中國人敬重英雄,恐怕以抗日為最。原因是這場戰(zhàn)爭給予中國人的苦難為近代以來最深最痛最廣也為時最長。張自忠死后,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亦發(fā)表《悼張自忠將軍》的社論,認為他“將其最后一滴血獻給了抗戰(zhàn),既成功又成仁,的確堪稱為炎黃的優(yōu)秀子孫,模范的民族革命軍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這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詞,而是當時中國民眾之心聲。佟麟閣趙登禹將軍忠骸被收藏的真實故事就是這種民眾心聲創(chuàng)造的奇跡。龍泉寺老方丈,崇敬抗日英烈。盧溝橋畔戰(zhàn)事稍停,他便帶領4名僧人,連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尋得趙登禹遺體,并抬回龍泉寺裝殮。為避開日寇耳目,寺內僧眾冒死將靈柩隱藏在寺中達8年之久。直到抗戰(zhàn)勝利之后,當趙將軍女兒去龍泉寺祭奠時,老方丈說:“將軍沒有走,我常在夜間聽到將軍喊口令操練士兵!”佟麟閣將軍的忠骸也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經歷。柏林寺的方丈僧人也將其秘密保存了整整8個年頭。為什么會有這種“拷貝”式的相似?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那時的中國民眾有一個基本共識:敬重英雄就是敬重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敬重這個民族不可凌辱的自尊!

盧溝橋給我們上的第五課,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過去與現在都應該遵從的忠、孝與仁愛。忠,自不必說。在盧溝橋事變中哪一位鐵血官兵不是忠之義士、義之猛士。但他們恰恰是把孝順父母作為自己忠勇無畏的源泉。激戰(zhàn)前,佟麟閣父親病重,他揮淚寫信給夫人曰:“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趙登禹臨終時,對衛(wèi)兵說:“軍人戰(zhàn)死沙場原為本分,沒什么可悲傷的。北平城還有我的老母,你去對老人說,兒子為國犧牲,也算對得起祖宗!比欢,人們是否想過,能對祖國如此忠勇對爹娘如此盡孝的將軍,必有一顆大仁大愛之心。在北京市檔案館里保存著一封趙將軍親筆書寫的信箋。信竟然是寫給動物園(解放前稱“萬牲園”)管理人員的。信中說:“敝師駐防塞北……偶在該山得獲火狐貍兩只。恐日久傷其生命,殊為可惜……茲特派副官攜往送上……師長趙登禹拜啟。”看到這里,凡有體感的人恐怕只能是感慨無言了。

其實,所有上述的五課都可以凝聚為盧溝橋給我們上的第六課。那就是當物質主義在一些國人的生活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的今天,在金錢鈔票可以成為一個橫跨所有領域的主題甚至可以主導人們茶余飯后閑聊的時候,盧溝橋會如陣陣清凜之風,驅趕我們內心發(fā)燙的欲望。盧溝橋用它如歌如泣的歷史、它承載過的輝煌以及它永遠無聲的獅吼在告訴我們:一個偉大民族的品格絕不能靠金幣的堆砌,一種剛毅有為的民族性格必須經過犧牲與奮斗的淬火。盧溝橋,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無論是在亂世還是在太平盛世。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