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學習黨風廉政建設熱點辨析心得體會
有一種說法,黨員干部“太講原則”是一種缺點,認為黨員干部做事要圓滑一點,大事講原則,小事可以不講原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過得去,求得一團和氣才好。比如在年終干部考評時談話,很多同志在談干部的缺點與不足時,說某某同志太講原則了,不容易變通,說話太耿直了,容易得罪人,等等。
黨員干部“太講原則”是一種缺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所謂原則,就是觀察分析、處理問題時所要遵守的準則。原則是人們說話行事所依據(jù)的法則或標準,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敢于講原則,是共產黨員保持純潔性的內在要求,是共產黨員永不消褪的底色。
我們黨歷來強調黨員干部要講原則。選拔任用干部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其是否堅持原則。衡量一個干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就是看講不講原則。講不講原則是檢驗黨性強不強的試金石。毛澤東同志在概括集體決策和部門分工時曾指出:“大權獨攬,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各方去辦;辦中有決,不離原則”。鄧小平同志也指出:“不講黨性,不講原則,說話做事看‘來頭’、看風向,滿以為這樣不會犯錯誤。其實隨風倒本身就是一個違反共產黨員黨性的大錯誤。”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強調,“講原則不講關系,發(fā)現(xiàn)問題該提醒的提醒、該教育的教育、該處理的處理,讓干部感到身邊有一把戒尺,隨時受到監(jiān)督”。
黨員干部要堅持黨性原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終篤信馬克思主義,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想問題辦事情“講政治、有原則,守規(guī)矩、有標準”,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同各種不正之風堅決戰(zhàn)斗。目前有些黨員干部不講原則,充當老好人,對歪風邪氣不敢“批”,對復雜矛盾和問題不敢“碰”,對不正確意見不敢“頂”,到頭來,工作不能正常推進,問題解決不了,群眾十分不滿。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fā)展下去,勢必會損害黨的執(zhí)政形象,失去群眾信任和擁護。一些黨員之所以不堅持原則,一方面是黨性修養(yǎng)不夠,忽視政治理論學習,思想覺悟不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等自由主義思想嚴重;另一方面,受社會風氣影響,認為在社會上左右逢源好辦事,堅持原則是死腦筋,把堅持原則和不通情理、不會變通劃等號;再有就是很大程度上心藏私念,怕“太堅持原則”得罪人、怕與下屬關系搞僵,影響自己升遷、怕堅持原則,得罪上級,官帽子不保。
講原則,就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黨員干部講原則的核心和重點,不能有絲毫動搖。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就是要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努力創(chuàng)造一流業(yè)績,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講原則,就要做到公正無私。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的干部向來為群眾所擁護。北宋名臣包拯就是因為堅持原則、鐵面無私、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才被老百姓稱為“青天”。可見,堅持原則雖然會得罪少數(shù)人,但卻會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當干部必須大公無私、一身正氣,這樣才能有堅持原則的底氣。
講原則,就不能“感情用事”。講感情、重親情,乃人之常情。但怎樣對待感情,如何過好親情關和友情關,對每一名干部來說都是十分嚴峻的現(xiàn)實考驗。無數(shù)事實說明,領導干部要為黨和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在講感情的同時更要講原則,堅持不徇私情,秉公辦事, 切莫因重感情而陷入誤區(qū),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講原則,就是要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法。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辯證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原則和與時俱進互為前提、相互促進,體現(xiàn)了不變與變的辯證法。不變,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變,就是要與時俱進,繼承發(fā)展。不變,才能保持正確方向;變,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進步。領導干部在推進工作、處理問題過程中,必須堅持原則上的堅定性與策略上的靈活性的統(tǒng)一,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不計較,原則不讓步。對于無原則的變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以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損害黨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必須堅決反對。對不太注意工作方法的干部,要引導其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寓原則性于靈活性之中,加強與同事的溝通,以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篇2】學習黨風廉政建設熱點辨析心得體會
在反腐敗斗爭深入推進的新形勢下,有的人拋出了反腐敗對經濟發(fā)展有負面影響的觀點,認為反腐敗是引起當前經濟下行的原因之一,并列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按照他們的邏輯,腐敗對經濟發(fā)展反而有正面作用。這顯然是離譜的謬論,需要加以澄清。
眾所周知,腐敗不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不會帶來社會財富的增長,因而不可能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任何正面作用。但有的人堅持一種“雙刃劍”的思維方式,幾乎可以把任何一件危害很大的事情說成對經濟發(fā)展有利,而把防止這種事情發(fā)生的行為說成對經濟發(fā)展有害。比如,按這種思維方式分析,偷盜等犯罪行為帶來制鎖、防盜門等防盜設備行業(yè)產生和發(fā)展,拉動了經濟增長;如果打擊偷盜使之減少直至消失,鎖和防盜門的銷售就會減少,從而對經濟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這顯然是荒謬的結論。因為我們都知道,偷盜對社會危害很大,生產防盜設備會占用經濟資源,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負擔;如果偷盜減少乃至消失,防盜設備相應減少乃至不用生產,就可以把該行業(yè)占用的經濟資源用來生產社會更需要的產品。所謂反腐敗有害經濟發(fā)展,其實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看待反腐敗與經濟發(fā)展關系得出的結論。其具體理由之一是說反腐敗減少了公款消費,導致原來依賴公款消費的某些行業(yè)蕭條萎縮。這種理由當然是站不住腳的。同樣道理,依賴公款消費而發(fā)展起來的某些行業(yè)占用大量經濟資源,造成嚴重浪費;反腐敗減少了浪費和不必要的公款開支,可以把原來被占用的經濟資源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把過去用錯了地方的經濟資源通過反腐敗重新進行有效配置,顯然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還有人甚至借助模型來估算腐敗對GDP的貢獻率,結論當然也是荒謬的。GDP核算主要反映產出總量,對核算項目并不做利害分析和是非評價。腐敗現(xiàn)象引起的消費和正常消費一樣計入GDP,但是腐敗造成的損失卻沒有扣除,這就像環(huán)保投資納入核算而污染損失沒有扣除一樣。如果說過去某個時期與腐敗相關的消費在GDP中占了一定份額,那是早該消除的不健康因素,而不是什么貢獻。通過反腐敗來減少直至消除這個份額,將使經濟發(fā)展更加健康,怎么能視為負面影響呢?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說腐敗是經濟發(fā)展的潤滑劑,這種觀點純屬錯覺和誤判。腐敗破壞了市場秩序,加大了交易成本,毒化了社會風氣,對整個經濟發(fā)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腐敗對經濟發(fā)展來說不是潤滑劑,而是銷蝕劑。
那些說反腐敗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人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認為反腐敗捆住了干部的手腳,使其不敢擔當、不敢作為。言外之意是,只有放松乃至停止反腐敗,才能讓干部放開手腳去擔當和作為。這種認識和主張是完全錯誤的。全面從嚴治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防治腐敗的根本辦法,也是保護干部的必要措施,絕不是要捆住干部的手腳。腐敗與正常工作失誤有本質區(qū)別。在改革中大膽探索、勇于擔當難免有失誤,這是可以寬容的,腐敗卻不可寬容。過去有些腐敗分子為權力尋租奔走,干勁很大。但須知,腐敗分子的權力尋租越積極、“獲得感”越多,群眾的積極性就越低、獲得感就越少、意見就越大。企圖通過縱容腐敗來調動干部工作積極性,只能是南轅北轍。
我國經濟在經過長時期高速增長后,現(xiàn)在增速放緩總體上是正常的,不能歸咎于反腐敗。再進一步說,在世界經濟低迷的狀況下,我國近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已屬來之不易,是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與反腐敗工作的成效也是分不開的。如果不是反腐敗消除了一些單位和領導干部為權力尋租而設置的種種障礙,規(guī)范了市場秩序,降低了辦事成本,凈化了社會風氣,就不可能保持現(xiàn)在的經濟增長。把反腐敗視為經濟下行的原因,既不利于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也無助于經濟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