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思而思學網(wǎng)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教育過程:

一、班會引入:

師:提到“孝”,我們不由得想到孝義人的“孝”行典范鄭興,鄭興“割股奉親”的故事不僅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時時提醒我們做一個“敬老孝親”之人,那么,誰能給大家講一下鄭興的故事呢?

(出示圖片,學生根據(jù)收集資料講故事)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鄭興割股奉母

隋煬帝大業(yè)庚午年間,孝義那時還不叫孝義,名永安縣,永安縣的永安堡有個窮書生,名叫鄭興。他為人忠厚老實,對父母特別孝順。

有一日鄭興做完苦工回家,見母親病重,臉色慘似蠟紙,四肢不能走動,急得鄭興四處求醫(yī),湯藥必先親嘗,雖伺候周到,卻療效甚微。

某天,從船頭村來了一位老中醫(yī),給鄭興母親診脈后說:“你母氣血不足,五臟紊亂,可用鮮鹿肉調(diào)理,做肉脯配五味食之,才可補瘦弱,益氣力,強五臟。”可永安縣境內(nèi)根本無鹿,這可怎么辦呢?鄭興是整日憂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有日深夜二更,鄭興忽然想,何不用自己的肉代替鹿肉?他一骨碌起身,持菜刀朝腿上割肉,強忍疼痛,將肉剁碎,煮熟為母而食。不日,母親病情竟逐漸好轉起來。月余,病愈。

鄭興割股為羹,母食病愈的事情,很快傳遍了汾州府各地。唐武德九年,汾州知府房玄齡親臨永安堡,表揚鄭興為“汾州第一孝子”,將永安堡改為“大孝堡”,并在村口手書牌匾“孝悌賢鄉(xiāng)”。

師:“孝為人之本,義乃君子風”,鄭興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告訴我們“孝”在我們這方土壤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孝”文化這條大河,從源頭說起,在了解其輝煌燦爛的歷史的過程中,喚醒我們每個人心中更多愛的種子,讓“孝”行遍天下。

二、了解“孝”文化:

1、學生談對“孝”的認識。

生1:“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的鏈條。“孝”不需要我們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我們心中有父母,關心父母,在父母生病時照顧他們,在父母孤獨時陪伴他們,僅此而已。

生2:“孝”是一個漢字,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真正意義上的孝的前提是敬,對內(nèi)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從?鬃哟蠹叶疾荒吧,他比較喜歡自己的弟子顏回,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很乖,不像子路等人經(jīng)常為難老師。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讓孝也不是空喊的,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行孝。

明確:

“孝”是一種傳統(tǒng)道德,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里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wěn)定倫常關系表現(xiàn)。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孝敬等。孝順只為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而對父母的權威肯定,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2、追尋“孝”的漢字起源

“孝”字最早見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個“老”字和下面一個“子”字組成。后來在書寫的過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現(xiàn)在的孝字。《說文解字》上說,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也就是說先有老子,后有兒子;老子在上,兒子在下,這就是孝字。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主題班會:孝行天下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孝”是會意字,金文“孝”字,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從老的上半部分,從子,它的構成可以理解為:孩子小時,父母在上面呵護著,怕風吹著、日曬著、雨淋著;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著父母?傊,孝字的構成,體現(xiàn)著父慈子孝,人間親情。

3、“孝”文化的起源

“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男子所從事的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在生活中逐漸起決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會代替了母系社會。人們在承擔起各自在家庭中的義務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知有愛"又"知有禮",從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關系。這種倫常,又逐步升華為自覺的道德意識,從而產(chǎn)生了孝的觀念和孝的文化。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