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郴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鄺埜、宋申錫、曾朝節(jié)、歐陽厚均、劉昭禹、李永敷,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郴州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鄺埜

鄺埜[yě](1385年-1449年),字孟質(zhì),別號樸齋,湖廣宜章(湖南省宜章縣城南鄉(xiāng)新田村鄺家門自然村)人,出自宜章廣田洞鄺氏。明朝中期兵部尚書。鄺埜于永樂年間,中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陜西按察副使、應(yīng)天府尹。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升兵部右侍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進為兵部尚書,力請加強戰(zhàn)備,增兵大同。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刺也先率軍分兩路南下,[29]兵部尚書鄺野、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極力諫阻,英宗不聽,決定親征,后從行。旋隨大同兵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力請英宗入城,為王振所斥。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瓦刺佯退,明英宗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俘而去。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nèi)閣學士曹盈、張益等五十余人皆死。此次戰(zhàn)役,被稱為“土木之變”。

宋申錫

宋申錫(760年-834年8月13日),字慶臣,桂陽郡義昌縣(今湖南省汝城縣)人。唐朝中期大臣。出身貧寒,頗有文才。中進士后,授校書郎,遷湖南觀察(韋貫之)從事,歷任監(jiān)察御史、起居舍人。寶歷三年(826年),任禮部員外郎。大和二年(828年),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參掌機要。大和四年(830年),出任尚書左丞、同平章事。圖謀清除權(quán)閹,事情失敗后,被誣勾結(jié)漳王李湊謀反,貶為開州司馬。大和八年(834年),去世,時年七十五歲。開成元年(836年),平反昭雪,追贈尚書右丞、同平章事,累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懿。

曾朝節(jié)

曾朝節(jié)。湖南臨武人。明神宗萬歷五年(1577)丁丑科沈懋學榜進士第三人。

歐陽厚均

歐陽厚均 (1766年—1846年),字福田,號坦齋,安仁人。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科進士。曾就讀岳麓書院。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聘為山長,連續(xù)掌教達27年之久。先后獲準記錄8次,得旨議敘3次,倍受朝廷嘉獎。弟子數(shù)以萬計,著錄在案的弟子達3000人。

劉昭禹

劉昭禹[約公元九o九年前后在世],字休明,桂陽(今湖南桂陽)人(全唐詩云:一云婺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梁太祖開平中前后在世。少師林寬,五代時仕湖南馬氏,為縣令。歷容管節(jié)度推官,與李宏皋、何仲舉等同為馬氏天策府學士。后卒于桂州幕中。

李永敷

李永敷(1461—?),字貽教,湖廣郴州永興人。弘治丙辰科進士。官兵部武選司主事。

二、郴州歷史沿革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羅霄山脈以西、南嶺山脈北麓,東經(jīng)112°14′~114°10′,北緯24°54′~26°51′!氨闭昂庠乐,南直五嶺之沖”,東鄰江西省吉安市、贛州市,南接廣東省韶關(guān)市、清遠市,西界永州市藍山縣、寧遠縣、新田縣、祁陽縣,北連衡陽市常寧市、耒陽市、衡南縣、衡東縣和株洲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東西寬194公里,南北長217公里,土地總面積19341.6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國土總面積9.2%。

郴州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屬楚地。秦代置郴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郡南部地區(qū)置桂陽郡,其區(qū)域除含今郴州市(不含安仁縣)外,還包括今耒陽市、藍山縣和粵北部分地區(qū)。西漢元鼎四年(前113),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今藍山縣)、便(今永興縣)、耒陽、桂陽(今連州市)、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以上5地均在今廣東省境內(nèi))等11縣。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分桂陽郡南境的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等地置始興郡,桂陽郡轄區(qū)縮小為郴縣(今北湖區(qū)、蘇仙區(qū)、桂陽縣)、陽安縣(今資興市、汝城縣、桂東縣)、臨武縣、便縣、南平縣、耒陽縣。西晉建興三年(315),分設(shè)桂陽郡、平陽郡。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又析桂陽郡地置盧陽郡。隋開皇九年(589),統(tǒng)為郴州。后,時稱桂陽郡,時稱郴州。唐天寶元年(742),稱郴州桂陽郡。五代后晉天福元年(936),郴州改稱敦州。后漢乾佑三年(950),復(fù)稱郴州。宋,為郴州軍、桂陽軍。元,為郴州路、桂陽路。明、清時,為郴州(郴州直隸州)、桂陽州(桂陽直隸州)。民國2年(1913),郴州直隸州改為郴縣,桂陽直隸州改為桂陽縣。民國26年,為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9年,改為第三行政督察區(qū),轄郴、資興、桂東、汝城、宜章、臨武、藍山、嘉禾、桂陽、永興10縣,154鄉(xiāng)、1892保、25307甲。新中國建立初,原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各縣由衡陽專區(qū)代管;1949年11月,成立郴縣專區(qū);1950年11月,更名郴州專區(qū),轄10縣、78區(qū)、11鎮(zhèn)、1436鄉(xiāng)。1952年11月,郴州、衡陽、零陵3專區(qū)合為湘南行政區(qū)。1954年7月,撤銷湘南行政區(qū),分設(shè)衡陽、郴縣兩專區(qū)。郴縣專區(qū)較原郴州專區(qū)增轄新田、耒陽、安仁、酃縣,共轄14縣、111區(qū)、21鎮(zhèn)、1764鄉(xiāng)。1958年8月,設(shè)郴縣郴州市。1959年3月,資興并入郴縣,桂東并入汝城稱汝桂縣,臨武并入宜章縣,嘉禾并入藍山稱藍嘉縣,新田并入桂陽縣,酃縣劃歸湘潭專區(qū)茶陵縣。11月,郴州市升為縣級市,成立郴縣東江市。1960年7月,改郴縣專區(qū)為郴州專區(qū)。1961年6~7月,撤銷汝桂縣,恢復(fù)汝城縣、桂東縣,撤銷藍嘉縣,恢復(fù)藍山縣、嘉禾縣,恢復(fù)資興縣、新田縣、臨武縣。同時,東江市升為縣級市。1962年11月,撤銷縣級東江市,其行政區(qū)域分別劃歸原所屬縣(資興縣、郴縣)管轄。12月,新田縣、藍山縣劃歸零陵專區(qū)管轄。1963年5月,撤銷郴州市,改為郴縣郴州鎮(zhèn),但仍為縣級建制。1967年3月,郴州專區(qū)改稱郴州地區(qū)。1977年12月,郴州鎮(zhèn)恢復(fù)為地轄縣級市。1983年5月,耒陽縣劃歸衡陽市。1984年12月,資興縣改為資興市。1994年12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郴州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郴州市;撤銷縣級郴州市和郴縣,設(shè)立北湖區(qū)和蘇仙區(qū)。2010年,郴州市轄北湖區(qū)、蘇仙區(qū)、資興市、桂陽縣、永興縣、宜章縣、嘉禾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安仁縣等2區(qū)、1市、8縣。

三、郴州簡介

郴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一萬多年前,郴州一帶就有原始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于秦朝,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自秦代以來,一直為郡、州、府、縣的治所。

郴州擁有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氨闭昂庠乐悖现蔽鍘X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guān),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

郴州市現(xiàn)轄兩區(qū)(北湖、蘇仙)、一市(資興)、八縣(桂陽、永興、宜章、嘉禾、臨武、汝城、安仁、桂東)?偯娣e1.94萬平方公里,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3.68萬人。郴州市城區(qū)是全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縣之郴州鎮(zhèn)為地轄郴州市。1963年改為郴州鎮(zhèn)。1977年恢復(fù)縣級市。1995年設(shè)立地級市。

郴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數(shù)多19.7毫米,為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為世界大陸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于氣候溫暖濕潤,郴州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被譽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

郴州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廣鐵路、京廣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107國道、106國道、省道1806線、1803線和郴資桂高等級公路等縱橫境內(nèi)。北上長沙,南下廣州,可以朝發(fā)午至。人流物流暢通無阻。郴州通訊發(fā)達,電信網(wǎng)絡(luò)遍布全市城鄉(xiāng),電波傳送溝通海內(nèi)外。

郴州,是鄧中夏、黃克誠、曾中生的故鄉(xiāng),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湘南起義》所在地,是中國女排“五連冠”的騰飛地,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主文化遺跡和東江湖、蘇仙嶺、萬華巖、莽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名勝風光,是旅游觀光的勝地。

郴州,素有“竹木之鄉(xiāng)”和“有色金屬之鄉(xiāng)”的美譽。香菇、方竹、相思鳥、玲瓏茶、東江魚、臨武鴨、龍須草席馳名全國。礦產(chǎn)資源豐富,僅鎢的儲量就超過了美俄兩國。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