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泰安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歐陽中石、有若、唐仲冕、張志純、左丘明、陰法唐、石介、程咬金、錢乙,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泰安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第一位: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1928年—2020年11月5日),男,山東省肥城市人,中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原顧問、當代書法學科建設重要開拓者。2020年11月5日,歐陽中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20世紀50年代初,歐陽中石考取了輔仁大學哲學系,一年后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修中國邏輯史,拜在邏輯學大師金岳霖的門下。1954年,歐陽中石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開始在中學從事基層教育工作。他教過中學的各門課程,深得學生敬重。在長期從事中學教學的實踐中,他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積極深入的思考,運用他敏銳的目光和明辨的思維,以及對中國語言文字特點獨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學的語文教育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并在中學試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

第二位:有若

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說字子若),世稱“有子”,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尊為儒學圣賢。生年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比孔子小四十三歲,為前508年;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作三十三歲,為前518年;卒年史無確載,惟《禮記·檀弓》記“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可見其卒于魯?shù)抗谖粫r期。悼公為哀公之子,前466—前429年在位。則有若逝世約在前五世紀中期。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但亦曾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系。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著禮規(guī)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guī)范,也是不行的。

第三位:唐仲冕

唐仲冕(1753—1827年)清代官員、學者。字云枳,號陶山居士,世稱唐陶山。肥城縣(今肥城市)澗北村人。乾隆五十八年進士,歷官江蘇荊溪等縣知縣,海州知州。主編《嘉慶海州志》。道光間累官陜西布政使。所至建書院,修水渠。知吳縣時曾訪得唐寅墓。有《岱覽》、《陶山集》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唐仲冕之父唐煥出任平陰知縣,仲冕隨父至此。兩年后,生母譚氏病卒,仲冕葬母于肥城陶山之陽,自此,結(jié)廬墓側(cè)守孝。乾隆三十六年(1771),唐仲冕在陶山東麓修道書院潛心讀書,自號陶山居士。寄情山水,遍游陶、牛二山,窮陶山七十二洞之奇,覽牛山風景之麗。曾畫《陶山望杏圖》,著《牛山疊翠》詩,一時文人競相贊頌。

第四位:張志純

張志純(1220-1316),字布山,號天倪子,又號布金山人,有張煉師之稱。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安駕莊鎮(zhèn)張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張志純6歲誦經(jīng),12歲入道,居岱麓會真宮,其師崔道演,是王重陽再傳弟子。張志純道行超群,曾任東岳廟住持,元世祖忽必烈賜號“崇真保德大師”、“天倪”,授紫服。元初王奕斐在贈張志純的詩中,贊譽其“赤松宗世遠,岳地作神仙”。張志純喜與文人名士游,好詩詞。當時的名士元好問、徐世隆、杜仁杰、王奕等多與他贈詩唱和,交誼甚厚,元好問《送天倪子歸布山》流露出“擬與高人參藥鏡”之意,徐世隆《紀夢》、《送天倪子還泰山》則稱贊張志純“骨強清似鶴,步健老猶龍”、“九十行年發(fā)未華,道人風骨飽煙霞。

第五位:左丘明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于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于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圣”、“經(jīng)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第六位:陰法唐

陰法唐(1922年——),男,山東肥城市桃園鎮(zhèn)張里莊人。1922年出生,1938年5月參加革命,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西藏時,陰法唐就已經(jīng)擔任了進藏部隊師副政委一職,也開始了自己與西藏的淵源。西藏解放后,陰法唐還曾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書記。1962年,印度向西藏蠶食挑釁,陰法唐臨危受命,任對印反擊作戰(zhàn)前線指揮部政委,為反擊戰(zhàn)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反擊戰(zhàn)勝利后,他調(diào)任西藏大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并榮獲獨立功勛榮譽章。

二、泰安歷史沿革

泰安歷史悠久,早在 5萬年前有人類生息繁衍。5000年前產(chǎn)生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夏商時泰安分屬青州和徐州,周代時分屬齊、魯兩國。秦朝時歸齊郡。公元前200年(西漢初)設泰山郡,隸屬兗州刺史部, 郡制始置博縣(今市岱岳舊縣村);公元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岱岳故縣村);北魏時又移至鉅平(今市岱岳大汶口鎮(zhèn))。北齊時改為東平郡,郡治置博縣。隋至宋代未設單獨行政區(qū)。金初設泰安軍;公元1182年(金大定二十二年)設泰安州,治于岱岳鎮(zhèn)(今泰城),隸屬山東西路。元時仍為州,始隸東平路,后隸中書省。明代隸濟南府,公元1724年(清雍正13年)設泰安府,隸山東省布政使司。

1912年(民國初期),廢州、府、改省、道、縣三級制,原泰安府所轄各縣,分屬濟南、濟寧、東臨三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1937年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泰安劃為第12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始置歷城,后移至泰安縣陵查(今新泰市境內(nèi))。1947年劃為第15行政督察公署,專署駐泰城(日偽時設偽泰安道,道尹公署置泰城岱廟)。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quán)--泰安專署于1940年3月在萊蕪縣成立,始隸魯中行署;1943年1月泰安境內(nèi)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泰西專署、遠東專署合并為晉冀魯豫邊區(qū)第16專署;1946年兩專署又分置;1948年9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均改屬魯中南行署;1950年5月,泰山、泰西兩專署合并為泰安專署,駐泰城;1958年11月,泰安專署撤消;1961年5月復置;1967年3月成立“泰安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2年7月改為泰安地區(qū)行政公署;1985年5月撤區(qū),原縣級泰安市升為地級市。

三、泰安簡介

泰安,是山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泰山的所在地。位于山東省中部,地處東經(jīng)116°02′至117°59′、北緯35°38′至36°28′之間,東西長約176.6公里,南北寬約93.5千米。城市位于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

泰安是中國華東地區(qū)重要的對外開放旅游城市。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圣地曲阜市74.6千米,是山東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熱線的中點。北依山東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商城臨沂,西瀕黃河。轄泰山、岱岳兩個市轄區(qū),寧陽、東平兩個縣,代管新泰、肥城2個縣級市。

泰安寓意國泰民安,是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內(nèi)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海拔1532.7米,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泰安市于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游城市。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

開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政策宣傳”“公共就業(yè)服務進校園”等服務活動,辦好“就選泰安”“國聘行動”“特聘行動”等各項招聘活動,組織“泰安—名校人才直通車”“才聚泰安”高校行線上引才活動,組織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è)專項行動,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深入開展大學生(含海外留學生)創(chuàng)業(yè)引領計劃,組織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1500人以上,高校畢業(yè)生整體就業(yè)率不低于90%,擴大“三支一扶”招募規(guī)模。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