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思而思學網(wǎng)

合肥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為周瑜、包拯、李鴻章、劉銘傳、楊行密、張德勝、廖永忠、丁汝昌、劉秉璋、陳瑄,具體名單見下文。

一、合肥歷史名人排行榜具體前十名有哪些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quán)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2、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累遷監(jiān)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quán)貴。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quán)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zhuǎn)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3、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4、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干之一。1885年,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chuàng)辦電訊,改革郵政,發(fā)展航運事業(yè),促進臺灣貿(mào)易,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臺灣的現(xiàn)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是推動臺灣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先驅(qū)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

5、楊行密

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楊行密于江淮舉起割據(jù)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范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xiàn)由藩鎮(zhèn)向王國的轉(zhuǎn)型,南方割據(jù)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quán)并存的局面得以實現(xiàn),為南唐奠定基礎。

6、張德勝

張德勝(1331年—1363年),字仁輔(一字仁甫),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元末起義軍將領、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將、明朝開國功臣,蔡國公。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贈張德勝為光祿大夫、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國公。洪武三年(1370年),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

7、廖永忠

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初名將。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后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zhàn)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zhàn)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quán)鋪平道路,鄱陽湖之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

8、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合肥石頭鎮(zhèn)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wèi)之戰(zhàn)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nèi)待援,致仕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援軍未至,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9、劉秉璋

劉秉璋(1826~1905),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字仲良,安徽廬江人。胸懷大志,青年中舉成名,由于國家動亂,由翰林院編修而入軍幕,投筆從戎,平吳剿捻后逐步成長為一名封建官吏。中法戰(zhàn)爭期間,力抗外侮,指揮了著名的“鎮(zhèn)海之役”,維護了國家尊嚴。督蜀十年,勤政廉潔,用竹籠古法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百姓。

10、陳瑄

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軍事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陳瑄早年曾參與明軍平定西南的戰(zhàn)爭,歷任成都右衛(wèi)指揮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等職。靖難之役時率水師歸附明成祖,被授為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平江伯。功績顯赫。

二、合肥歷史沿革

合肥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4000余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楚、吳、越,后又屬楚。秦始設郡縣,合肥屬九江郡。西漢武帝時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東晉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僑置汝陰郡、縣及陳郡。后趙建武十一年(345年),合肥縣屬揚州淮南郡。東晉永和六年(350年)復屬東晉豫州汝陰郡、合肥同治。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合肥縣為僑置的汝陰縣所取代,直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恢復合肥縣,屬廬州,為州治。此后至清末,合肥一直為廬州、府、路治所,故合肥又別稱為“廬州”。清咸豐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安徽巡撫治于合肥。民國元年(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安徽省省會由立煌縣(今金寨縣)遷至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根據(jù)江淮區(qū)黨委的決定,將合肥縣分為合肥市、肥東縣和肥西縣,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市為江淮解放區(qū)直轄市。4月,皖北行署駐地設合肥,合肥為皖北行署直轄市。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合肥市為省轄市和安徽省省會。1965年由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的邊緣結(jié)合部劃并而成長豐縣,該縣也成為合肥市第一個市轄縣。2011年8月,地級巢湖市拆分,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劃歸合肥市管轄。 2018年9月,在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信息產(chǎn)業(yè)和技術(shù)標準論壇期間,合肥市被授牌成為“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chǎn)業(yè)合作試驗區(qū)”。2021年9月14日,《差異化培育提升不同類型城市發(fā)展新動能》提出將合肥打造成為高能級的國家中心城市。

自東漢末年以來,合肥數(shù)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qū)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江淮首郡、吳楚要沖”著稱,歷來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時,合肥是全國除長安外十八大商貿(mào)市場之一。三國時,合肥成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鎮(zhèn)”。隋唐時期,合肥社會繁榮,百姓殷富。宋元時期,合肥為江淮之間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南宋筑斗梁城,城中“百貨駢集,千檣鱗次”,金斗河(南淝河流經(jīng)城區(qū)的一段)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合肥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相比,仍毫不遜色。

近現(xiàn)代合肥發(fā)生過許多重大而有影響的歷史事件。清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率部在三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楚相爭的“鵲岸之戰(zhàn)”發(fā)生地,今肥西縣境內(nèi))合圍李續(xù)賓的湘軍悍旅,鏖戰(zhàn)5天5夜,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1949年4月,渡江戰(zhàn)役總前委進駐瑤崗(今肥東縣境內(nèi)),在這里指揮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zhàn)役。1978年,肥西縣山南地區(qū)在全國率先實行包產(chǎn)到戶責任制,由此揭開了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序幕,山南的改革探索得到鄧小平充分肯定。勤勞勇敢的合肥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設著人類的文明。在合肥這塊土地上,誕生了世界第一臺VCD、第一臺仿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第一個超導核聚變?nèi)嗽焯柡椭袊谝慌_微型計算機、第一臺窗式空調(diào)、第一臺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第一臺激光大氣污染檢測雷達、第一臺直寫式光刻機等,對推動人類科技領域革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三、合肥簡介

合肥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說古老,以合肥為中心的環(huán)巢湖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縣治、1400多年的府治歷史;說年輕,1952年,合肥才正式成為新中國安徽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貿(mào)中心,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奮力成為全面塑造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全國示范城市。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fā)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