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生自古傷別離。井岡山斗爭時期,無數(shù)革命先烈紛紛告別親人,投身革命。英烈們在戎馬倥傯中,懷念妻兒音容;在槍林彈雨中,砥礪愛情風雨。讓我們擷取幾封流傳于世的紅色家書,走進革命者的內(nèi)心深處,品讀最溫暖的人間大愛。
盧德銘(1905—1927),四川自貢人,黃埔二期畢業(yè)生,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征和北伐中屢建奇功。攻占武昌后,他受命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武昌警衛(wèi)團,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勁旅。
南征北戰(zhàn),盧德銘時刻牽掛著家人,留下一封封“行軍書”,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親情的渴望:“我不是不懷念家庭,其實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兒等……在夢中我曾發(fā)囈語,呼喊權一(盧德銘的大侄子)、少南(盧德銘的小侄子)。醒來時同志們笑我說,參謀長還在思鄉(xiāng)呢!”此時未婚妻瑞勤在家鄉(xiāng)等他,年少的盧德銘充滿著革命激情,他寫信交代家人轉告未婚妻:“如果瑞勤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一要讀書;二要革命;三不要纏腳……”
血與火的考驗讓盧德銘信仰更加堅定。1926年汀泗橋戰(zhàn)斗,葉挺獨立團的共產(chǎn)黨員、營長曹淵犧牲,他極為悲痛地告訴家人:“這場戰(zhàn)役殲滅很多敵人,但是我們的傷亡也不少。我們的營長曹淵同志也在這次戰(zhàn)役中犧牲了。當他受了重傷時,我去扶著他,他向我說,德銘同志,我已無救了,請你不要管我。為了革命,你帶著同志們沖。 边@次戰(zhàn)斗成為北伐進軍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zhàn)。
革命勝利的喜悅很快消失殆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被屠殺,盧德銘寄出了最后一封家書:“現(xiàn)因時局轉變,為了不連累家庭,今后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我沒有錢寄回來。家中如果沒有錢用,可將楊家的十幾石租賣了!边@位堂堂國民革命軍的團長,居然身無分文,對補貼家用無能為力。
1927年9月按中央指令,盧德銘率部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擔任總指揮。戰(zhàn)斗中盧德銘不幸中彈,成為上井岡山時犧牲的最高將領,年僅22歲。毛澤東聞知痛惜不已,連呼“還我盧德銘!”
陳毅安,又名陳斌,湖南湘陰縣界頭鋪人 [1-2] 。參加了秋收起義,后隨部到井岡山,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1師1團連長、營長,參加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陳毅安為世人熟知的,還有他寫給戀人李志強的紅色情書。1921年,陳毅安與女學生李志強相識并相戀,兩人開始寫情書,陸續(xù)近十年。這些信,寄托了青年戀人相濡以沫的情感,記述了陳毅安投身大革命的歷程,今天已成為很珍貴的史料。
1929年,陳毅安在井岡山戰(zhàn)斗中腳部受傷,秘密回到湖南老家養(yǎng)傷,并與李志強完婚。1930年6月,陳毅安應彭德懷之邀,告別母親和新婚有孕的妻子,重返部隊,擔任長沙戰(zhàn)役前敵總指揮,在掩護軍團機關轉移時,壯烈犧牲,年僅25歲。
1931年初,李志強接到丈夫從上海寄回的一封信,她的心情頓時如同墜入冰窖,寒冷徹骨。這封信里裝著兩頁素白信紙,信紙上未寫任何文字。這封“無字書”,是陳毅安生前和李志強的約定:如果他犧牲了,會把一封沒有寫字的信寄給她。但她寧愿以為這是丈夫在開玩笑,猜測這封“無字書”可能為了保密,是用化學藥水寫的,處理后文字會顯現(xiàn),還委托一位侄子到長沙去鑒定。不料這位侄子做事虛浮,信被他遺失了。
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李志強懷著一絲希望,給延安的八路軍總指揮部寫信,詢問丈夫情況。不久毛澤東委托彭德懷回信,證實陳毅安已于7年前陣亡。噩耗傳來,李志強五臟俱裂,泣不成聲。這時李志強才相信:那封“無字書”是丈夫在犧牲之前就寫好信封,裝上空白信紙,交給可靠的同志,囑咐這位同志如果他不幸戰(zhàn)死,就把信寄出,以免家人掛念。
經(jīng)過漫長革命年代和敵人嚴密搜查,陳毅安和李志強的54封紅色情書保存至今,最后一封“無字書”亦成為紅色戀情的少有傳奇。
篇二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在井岡山斗爭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里,共有4.8萬余人犧牲,其中有名有姓被鐫刻在紀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革命先烈們用井岡山上的紅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明白地昭示: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
是什么讓這群聚集在井岡山的年輕人不畏懼死亡?又是什么讓他們的生命價值超越了死亡?一起展開他們的家書。
我們的目的地終會到達
【家書原文節(jié)選】
我最親愛的承赤妹:
我怕聽流水澎湃的怒潮聲,也怕看船頭晶晶似的明月,更怕聽旅客中談論青春年少的樂趣,生(死)別離的悲哀……我們是有階級覺悟性的青年,擔負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們難道戀戀于兒女的深情嗎?沒有一點犧牲的精神嗎?我們絕對不是這樣……
最親愛的妹妹,你不要畏難吧!十八層地獄底下的中國,今日也得見青天白日了。眼見得帝國主義軍閥及一切反動勢力快要到墳墓里面去。一錢不值的我們,也要做起天下的主人了。努力!努力!前進!前進!我們的目的地終會到達。
毅安啟于衡州舟次,定明日出發(fā)
一九二七年五月十日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一角,陳列著一封革命烈士陳毅安寫給妻子李志強(即承赤)的信。信已泛黃,卻見證了兩位熱戀中的青年相慰相勉、共同走過的理想與青春。
寫得一手好字的陳毅安,是一名紅軍驍將:1905年出生于湖南湘陰,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曾參加北伐戰(zhàn)爭,后參加了秋收起義,隨部隊到井岡山,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連長、營長。
自1922年起,陳毅安與李志強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書信往來。李志強在長沙城里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就讀,兩人屬于一見鐘情。對于年輕人來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美好的愛情,讓他們幸福不已。對于陳毅安所選擇的道路,李志強在理解和支持之余,常常陷入無盡的擔憂。
對李志強,陳毅安始終是歉疚的,年輕的他們,忍受著太多的離別之苦。然而他明白:在那個年代,革命需要有人流血,有人犧牲。民族大義使他不得不將私情拋卻,信中一句“我們難道戀戀于兒女的深情嗎?沒有一點犧牲的精神嗎”,便是他一生所向。
1927年,陳毅安參加秋收起義。來到井岡山后,他發(fā)現(xiàn)黨的政策,軍隊的制度,尤其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作風,這些都與以往不同。軍隊實行民主,還成立了士兵委員會,來自五湖四海的戰(zhàn)友們親如一家,為共同的理想而戰(zhàn),這不就是自己多年來所向往追求的嗎?盡管條件異常艱苦,但他真是由衷地喜歡這里,便在給李志強的信中寫道:“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
1928年,毛澤東在《西江月·井岡山》一詞中寫下“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jù)地的英勇斗爭精神。時年23歲的陳毅安在這場戰(zhàn)役中率領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沉著指揮,最終戰(zhàn)勝了十倍以上的敵人,取得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保衛(wèi)了井岡山大本營。
1929年,陳毅安在作戰(zhàn)中受傷,回老家養(yǎng)傷,并與李志強完婚。1930年6月,陳毅安告別新婚妻子和還未出生的孩子,重返戰(zhàn)場。歸隊后,陳毅安奉命任紅八軍第一縱隊隊長,兼任攻打長沙戰(zhàn)役的前敵總指揮。攻占長沙后,敵人瘋狂反撲,為了掩護紅軍撤退,陳毅安被敵人子彈擊中,彭德懷聞訊趕到時,陳毅安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
犧牲時,他只有25歲。
1931年3月,陳毅安犧牲8個多月后,李志強又接到了一封信,信封上是陳毅安的手書。她欣喜萬分,抽出信紙,竟然是空白的。她失聲慟哭——丈夫曾與她相約:“如果我哪天不在人世了,我就會托人給你寄一封不寫任何字的信去,你見了這封信,就不要再等我了!
陳毅安給李志強一共寫了54封家書,李志強悉數(shù)精心保留。2002年,李志強去世后,按照生前心愿,她的骨灰和陳毅安的遺骨安放在了一起。
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家書原文】
父母大人:
鳳翠母女此次來漢,未能見上一面,心中定會十分難受。她娘家父母雙亡,我又在千里之外,望大人把她當做親生女兒對待,見她如見兒一樣。兒何嘗不思念著骨肉的團聚,兒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但烈士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孤兒寡母的哭聲斬斷了兒的萬縷歸思。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兒已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
王爾琢
1927年5月
王爾琢,湖南石門人,黃埔軍校一期生。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時任團長,蔣介石派人游說他:只要加入國民黨,就擢升軍長。他拒絕了,參加南昌起義,上了井岡山,屢立奇功。
這是南昌起義前,王爾琢給湖南老家的父母寫去的一封家書,信中提到的鳳翠,是他的妻子鄭鳳翠。兩人1923年結婚,然而在一起僅僅生活了三個多月,王爾琢就為了追求革命理想而離家別妻。1927年5月,王爾琢隨北伐軍到達武漢,原本要寫信約妻女到武漢團聚,卻因為革命形勢的變化而錯過了團圓。心懷歉疚的王爾琢,給父母寫去了這封家書。
“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边@是王爾琢以鮮血和生命作出的承諾與擔當。
南昌起義后,王爾琢跟隨起義部隊南下。這支部隊由多個隊伍匯集而成,轉戰(zhàn)途中,既有追兵,又時有土匪襲擊;官兵饑寒交迫,疾病流行;部隊思想出現(xiàn)混亂,不少官兵相繼離隊,有的營長、連長們結著伙走,甚至帶著一個排、一個連公開離隊。為了保住這支部隊,行軍時,王爾琢或攙扶傷病員,或幫助戰(zhàn)士們背背包、扛槍,邊走邊給戰(zhàn)士講革命道理,有時還唱唱家鄉(xiāng)小調(diào),鼓舞士氣。宿營時,他又主動找一些干部、戰(zhàn)士談話。然而到達江西安遠天心圩時,部隊從2500余人減少到800余人,團級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陳毅、王爾琢三人,面臨潰散的危險。為挽救隊伍繼續(xù)革命,在天心圩,朱德、陳毅、王爾琢等人召開排長以上軍官會議,進行了天心圩整頓,王爾琢在大會上蓄發(fā)明志:“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頭、不刮胡子!”
堅定的信念,凝聚了隊伍;鸱N保留了下來,再也沒有熄滅;誓言已然發(fā)出,再也沒有動搖。
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部隊井岡山會師后,王爾琢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4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協(xié)助毛澤東、朱德取得五斗江、草市坳等戰(zhàn)斗的勝利,為保衛(wèi)和發(fā)展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有斗爭就意味著會有犧牲。1928年8月,在攻打郴州失利后,王爾琢率部重返井岡山。在江西省崇義縣思順圩,擔任前衛(wèi)的二營營長袁崇全突然叛變,并且?guī)ё吡藘蓚連。當時多數(shù)人主張追殲叛軍,而王爾琢則主張去把他們“喊回來”,他認為大部分人是受到蒙蔽,“如果內(nèi)部再打,損失更大!贝蠹乙辉賱裾f王爾琢,既然袁崇全已叛變,這一去,恐怕會有危險,但王爾琢堅決地表示:“我是他們的團長,還是我親自去把他們接回來!
王爾琢只帶了一個警衛(wèi)排去追,后來也真如他所說,兩個連大部分的士兵都被勸了回來,為革命保存了力量。只是他自己卻慘遭叛徒開槍射擊,英勇犧牲,年僅25歲。
勝利,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有太多類似這種壯烈的瞬間。在井岡山的各個革命遺址里,可以看到數(shù)不清的烈士肖像照和簡單的生平介紹,王爾琢、陳毅安、張子清、盧德銘、黃公略、伍中豪……他們生卒的“卒”,大多是1928、1929、1930、1931。這些在20多歲、30歲出頭就犧牲的烈士,永遠凝固在一張張清晰度并不高的黑白照片中,有些人,甚至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內(nèi)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當年匯聚井岡山的,有赤貧的工人、農(nóng)民,也有大學生、富家子弟……他們明知面前是一條無比危險、隨時可能丟掉性命的道路,卻始終追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一路前行,堅信這條道路的盡頭就是夢想中可愛的中國。在生與死的關頭,在被追殺、被通緝、被“圍剿”的環(huán)境中,他們用一次又一次的堅定選擇,展示了信念的偉力。
(1).緬懷革命先烈士高中作文800字左右(精選五篇)
(2).緬懷革命先烈士精神心得體會(精選四篇)
(3).2022年緬懷革命烈士文章詩歌【多篇】
(4).2022年小學生革命烈士詩歌【兩篇】
(5).2022年紅巖革命烈士詩歌朗誦【兩篇】
(6).2022年紀念革命烈士詩歌朗誦【四篇】
(7).2022年有關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的作文七篇
(8).2022年革命烈士紀念館觀后感三篇
(9).參觀革命烈士陵園觀后感精選
(10).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心得體會匯總【四篇】
王爾琢犧牲后,紅軍在寧岡舉行追悼會。毛澤東親筆擬就、陳毅手書了一副挽聯(lián):
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
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始方休!
這副挽聯(lián),寫出了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告慰革命先輩——矢志奮斗,得到勝利。